垃圾分类是一种新时尚
垃圾分类,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在党和国家的日益重视、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之下,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时尚。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围绕这个老问题、新课题,谋划新招、出台新策,努力破解“垃圾围城”之困。
在现代科技的催化和带动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垃圾并不应该和废品废物划等号,它其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混置是垃圾,垃圾分类就是资源。能够把垃圾资源化,实现变废为宝,这本身就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部署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推动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此后,各地在垃圾处理问题上,也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成功的实践。北京通过刚性措施推进,试点“大小桶”实行干湿分离,设置“回收小屋”,完善积分奖励政策;南京推行“尧化模式”,通过“垃圾换物”,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杭州推广低价值物回收利用,深化生鲜垃圾源头减量;上海推行“绿色账户”,深化市民参与机制,推进单位强制分类覆盖。此次,上海又将迎来史上最严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无疑是在一步步将垃圾分类工作做专、做实、做精。
解决垃圾问题,表面看解决的是居民生活中的小细节,实则是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一方面,垃圾问题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大问题,也是推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垃圾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助于美化城市形象,让人们生活在一个干净、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中,也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另一方面,垃圾问题解决的好与坏,从另一侧面也体现了市民素质的高与低。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以各种方式消耗着大量的资源,也同时在制造产生着大量的垃圾。因此,解决垃圾问题绝不是一个人、一个社区、一个单位的事,无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还是垃圾无害化、垃圾再利用,都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出力、共同参与,这就考验着一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素养和文明意识。所以,可以说垃圾问题解决好了,也是对市民文明素养的一种教育和提升。
垃圾分类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生活理念,是值得被大众推崇和赞美的。作为城市的主人,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做“旁观者”,而是应当一起行动起来,共同打响“城市环境保卫战”。
链接一:
生活垃圾分类,是指按照生活垃圾的组成、利用价值以及环境影响程度等因素,并根据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实施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的行为。垃圾分类基本原则: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链接二: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链接三:
2020年新年伊始,××中学以“垃圾分类进校园,践行文明我代言”为主题,开展了垃圾分类环保宣传活动。在现场主席台上,放置的蓝、绿、红、黄四种颜色的垃圾箱,分别用来回收四类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主席台前方,摆放了一列宣传牌,用以说明四类垃圾的分类标准以及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和进行垃圾分类重大意义。此次活动对全校师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实施者、宣传者、示范者,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将垃圾分类落实到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
因此,解决垃圾问题绝不是一个人、一个社区、一个单位的事,无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还是垃圾无害化、垃圾再利用,都需要全体市民共同出力、共同参与,这就考验着一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素养和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