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铜仁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  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

    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

    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做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

    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   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

    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  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   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选自刘娜《<红楼梦>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专门的塾师或专人教养是红楼女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 B . 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 C . 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D . 红楼女子的诗作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在诗风上都显阴柔。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香菱在黛玉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这个例子说明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B . 文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 C . 清代女性诗人频出,妇女诗集大量出现,这是这个时期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 D . 大观园中,诗教无处不在,文章以红楼女子的诗教典范为例,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和借鉴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 B . 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 C . 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 D . 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