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安庆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人喜爱经典老剧,痴迷于回头看,构成了一道颇具意味的文化景观。从心理层面解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意欲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对观众而言,经典老剧除了带来故事和文学上的双重享受,对提升审美有着一定帮助,还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满足感。弹幕中经常出现的“童年记忆”之类的评论,便或多或少体现了这种心态。

    除了怀旧,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优秀文艺作品的认可与执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视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彼时,作品教量相对有限,刷本底子往往较好,拍摄过程中通常全神贯注、不计成本,在讲究思想性、艺术性的同时,也在观赏性上做出了诸多努力。这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第一版“四大名著”影视剧的品质保障。这些作品,故事情节经得起推敲,能够体现幽微人性和生活温度,即便经过时间冲刷,也仍值得一品再品。这反映出经典老刷历久弥新的价值、强而有动的穿透力。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影视文化消费逐渐从最初的稀缺匱乏走向富余过剩。影视作品的“流水线”“快餐化”生产随之而来,这种方式追逐的是快产快销,而难以有当年敢打敢拼、精益求精的精神。创作心态、社会文化土壤等因素,都对作品质量有着一定影响。一些作品为迎合点击率、播放量,创造更多利润,往往过度重视表面化的东西,不惜人为拉长集敏、改变叙事节奏,而牺牲内在的思想性、逻辑性。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作品,自然难以传之后世、藏之名山,甚至可能成为糟粕,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在这种浮躁的氛围中,刷集质量整体下降,并因此被观众诟病。

    而经典老剧之所以好看、耐看,具备成为流芳之作的可能性,恰恰在于慢工出细活。除此,还与影视文本的开放性有关。一部刷被再度阐释的可能性越大,成为经典的概率往往也就越大。不同年代的人们虽然共享了同一个版本,但进入方式、思考角度有所区别。年轻人热衷于通过弹幕的形式,对经典老刷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即时在线交流,形成智慧碰撞。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与作品的关系便宣告结束,解读权回归读者手中。这个“作者之死”的观点,明确了文本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再生产机制。互联网文化为这种机制提供了新的土壤。依托互联网而形成的多元诠释,具备跨越代际、年龄、文化背景的能力,让经典影视作品得以跨越时光之海,形成“老树开新花”的景观,从而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新意义。而从接受角度来看,当经典老剧有了新的流行化解读,受众心理也会经历“被重新调试”的过程,从而产生一种与重温经典不同的新鲜感。

    (孔德淇《时代在变迁,经典老剧魅力犹存》)

    1. (1) 下列对经典老剧被喜爱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较快,不少人想摆脱压力、逃离现实,产生了浓郁的怀旧情结。 B . 经典老剧能彻底提升审美能力,能勾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引起大众的文化共鸣。 C . 观看经典老剧过程中,人们一定会产生“生活在别处”的新鲜感与满足感的体验。 D . 大众对优秀文艺作品认可执着,经典老剧具有历久弥新价值、强而有劲的穿透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关于弹幕和“四大名著”影视剧的举例阐释,有力佐证了作者的相关分析。 B . 文章在批判当代影视作品制作质量下降之后,进一步指出经典老剧耐看的原因。 C . 文章引用罗兰·巴特的观点,为下文分析互联网对经典老剧解读的作用作铺垫。 D . 文章对慢工制作、文本开放性、互联网诠释的论述,与上文论述构成鲜明对比。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认为中国电视剧发展黄金期,原因之一是制作不计成本。 B .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影视文化作品因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而被观众诟病。 C . 年轻人通过弹幕形式对经典老剧进行重新解读,为作品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D . 互联网为意义再生产机制提供新的土壤,赋予经典影视作品新主旨与新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