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下·成都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一门求道的学问。但是,什么是“道”?记忆中古代圣哲所讲过的“道”,似乎是很遥远、很玄妙、很高深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中国的圣哲曾经很亲切地告诉我们,国学所讲的“道”是很平实、很常见、很简易的。儒家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家在回答“所谓道,恶乎在”的疑问时,肯定道“无所不在”。佛家说:“担水劈柴, 无非妙道。”原来,“道” 是很平实的,它本来就是我们日用常行的规则:“道” 是很常见的,它无所不在地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道” 是很简易的,我们每时每刻的生命实践就是“道”。所以,“道” 是可以追求的,而且必须有“道”,我们的生命实践才获得永恒的意义与价值。

    本来,国学是古代中国人创造出来的知识与价值,他们留下的国学典籍与文献,不仅仅是要告诉我们什么是道,更加重要的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在生活实践中识道、体道、遵道,最终达到与道为一的目标。所以,国学之道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国学实践。学习国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实践国学、以使自己与道为一的过程。古代中国人思考、信仰、体认天道,但是中国人体认的天道,并不是一个独立于人的某种外在实体,而是存在于我们的日用常行、喜怒哀乐的生活世界之中,是一个参天地、赞化育的生活实践即生命活动过程。

    由于中国的国学传统更为关注主体实践,而并不特别在意应如何论述客观世界是什么,故而国学的最重要特点不是解释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可见,中国传统国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的特色。《论语》 记载学生问孔子什么是“仁”,而孔子的诸多回答则不是概念和定义上的,因为他回答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学会定义“仁”的概念,而是希望身边的弟子能够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去实践仁。学生求仁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仁”的知识,而是如何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实现“仁”,能够在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的生活中去实践和完成“仁”。

    中国传统国学的特色、优长,均是体现在实践方面。国学重视知识教育,其教书始终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事。所以,指导人们如何做人、做事的实践,向来是国学的根本。由于中国传统国学具有实践性的品格,故而先哲给我们谈学习国学的方法,就是要求将国学的求知与实践统一起来。孔子最早提出了“学”、“思”、“行”,荀子提出“闻”、“见”、“知”、“行”,而《中庸》则系统地提出了“学”、“问”、“思”、“辨”、“行”,其实它们最终均可以简化为求知、实践两个基本环节。将躬行实践作为国学教学过程的最重要环节,强调教学过程与生活实践过程合为一体,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教学过程论中最显著的特色。

    (摘编自朱汉民《国学之道》)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学是一门求道的学问,在体认什么是“道”的过程中人的生命可以获得永恒的价值。 B . 国学的知识与价值来自于国学典籍与文献,也在于人们的日用常行、喜怒哀乐之中。 C . 《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回答学生什么是“仁”的事例说明,孔子更注重于“仁”的实践。 D . 要学好国学就要把求知与实践统一起来,只有在实践中去求知,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证了国学中古代圣哲所讲的“道”,突出了“道”在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关系。 B . 文章论证了今人在学习国学的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要在生活中处处关注“道”的实践。 C . 文章在论证上逐层深入,引领读者通过认识“道”而更深入地认识传统国学的特色。 D . 文章论证了中国传统国学所具有的鲜明的实践性特色,对于学习国学具有指导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所引儒释道对“道”的表述尽管不同,但其所包含的“道”的意义却有相同之处。 B . 学习国学实际上是一个在生活实践中识道、体道、遵道的过程,学国学不只是学知识。 C . 从孔子让学生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实现“仁”来看,国学中的“仁”应归于实践层面。 D . 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事这一国学传统,决定了当今的国学教育也应注重生活实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