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下·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传统印象中,中国人往往会“谈死色变”,很少跟下一代谈论生死意义的话题。相对而言,和老一辈人相比,“90后”“00后”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应对挫折能力没有那么理想。翻看报刊或新闻媒体,总能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消息,生命教育亟待在中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

    生命教育等名词近年来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社会各界意识到有必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在其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的种子。而作为父母,要担负起生命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向孩子传递敬畏生命的态度。但生命教育从来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哲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因此学校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各个学科。

    此外,大众传媒作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开展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应该充分重视大众传媒在开展和推行生命教育活动中所具有的作用,通过电视公益广告或广播等媒体,让孩子们充分了解居家、校园、社会、交通等安全常识。保护广大青少年的生命安全,不仅是每个家庭期待的,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让生命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走在伤害前面,引导并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效地避免各类安全事故,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唐守伦《生命教育当融入日常生活》,《中国教育报》2020年2月26日)

    材料二:

    国外学校很重视生命教育,他们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死亡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名为谈“死”,实则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澳大利亚的生命教育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新西兰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的原则是建立学生自我尊重,教导学生拒绝的技巧和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

    国内外的生命教育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生命教育之道则是互通的。因此,真正的生命教育应从课程改革入手,从学校课堂教育开始,社会、家庭通力协作,帮助孩子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生死观念。

    (摘编自《国外学校重视生命教育,将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瑞安日报)》2012年6月4日)

    材料三:

    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生命教育”等话题再次被聚焦。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很有见地很有意义,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契合许多人的想法,和许多人“不谋而合,所见略同”。

    生命教育关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尊严与价值。毋庸讳言,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中小学对于生命教育存在淡化软化、弱化等现象。突如其来的疫情,既为我们提出了活生生的生命教育的严峻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

    这次我们奋起战“疫”的目的之一,便是千方百计地保障那些在病毒肆虐之下的生命不受伤害。许多最美通行者之所以拼命教命、视死如归,不只是将“死”置之度外,而且是将“生”与“死”赋予了特别的价值。因此,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是义无反顾、一往直前。

    借此疫情防控契机,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弥补之前在这方面的短板,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育,这对引导广大青少年敬佑生命、热爱生命,让每个生命都成为最好的自己,都有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杨若《“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适逢其时》,《南方日报》2020年5月26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人很少跟下一-代谈论生死意义的话题,当代中学生对生与死的认识不够立体全面应对挫折能力不够理想,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令人痛心的事件。 B . 电视公益广告广播等媒体传播居家、校园、社会、交通等安全常识,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从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C . 国内外的生命教育在帮助孩子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生死观念等问题上,是互通的、相近的。 D . 突如其来的疫情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将“死”置之度外的逆行者赋予了“生”与“死”特别的价值,可以作为生命教育的活教材。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命教育涉及哲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因而社会各界都应重视并参与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B . 国外开展生命教育的方式和侧重点不同,如美国起初采用死亡教育的形式,澳大利亚强调孩子的“独一无二”,新西兰强调自我尊重。 C .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生命教育"等话题是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尤立增提出的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D . 弥补生命教育在中小学存在的淡化、软化、弱化短板,对于青少年的生存、成长、发展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3. (3) 如何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深入开展生命教育?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