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人居环境泛指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别是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人为建成的环境。人居环境建设就是对人类居住环境的合理性设计,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进行的规划。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应用。其实,二战以后,人居环境建设这样的概念是提出了,但是它远没有到普及或者被人们广泛接受或者认可的程度。对于人居环境的追求和思考,我国也是近几年才有的事。随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越发开始对居住环境有所要求,与此同时,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也使得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变得火热。
人居环境包括与居民相关的人文状况和物质建设的所有“软”“硬”环境。人居硬环境即人居物质环境,主要由居住条件、生态环境质量、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组成。人居软环境是居民在利用和发挥硬环境系统功能中形成的生活方式、舒适程度、交流沟通、社会秩序。安全和归属感等非物质形态事物的总和。人居硬环境是软环境的载体,而软环境的可居性是硬环境的价值取向。人居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协调程度是衡量人居环境优劣和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程度的主要标态。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该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物理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一个社会的人,是处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
居住环境是与人类居住行为密切相关的生活空间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也是居住环境设计的必然和根本。规划设计是居住区建设的灵魂,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是居住区开发建设的第一步。新时期的居住区设计应该是一个对人的行为包括生活方式等进行深入理性思考而获得的结果,应该为社会公众提供合理的人性的“建筑空间”,并赋予其现代精神、人性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居住区在总体规划的空间构思上,要体现文化的、地区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应能与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和谐统一,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整体空间应能突出街区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为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创作留出一定空间。现今流行的自由灵活的布局以及体现现代风格的弧墙曲顶、简约明快的线条色彩都在迎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生态、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其城市发展建设各有特色,人居环境建设在城市中的应用要注意立足于各地区实际,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实事求是地发展地方城市规划体系,如此才可能得到较满意的结果。
(摘编自徐宝月《人居环境建设》)
材料二:
当前,关注人居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成为各国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应当体现三个方面:
具备优良的生态条件。无论是室内环境还是室外环境(公共环境),都要达到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生态链条完整的要求。就室内环境来说,各项建筑规划设计的规范指标,例如节能、节水,以及通风、日照、温度、隔音等等的指标,实际都是必须达到的生态指标。就室外环境来说,首先要保证“原生环境”因素,例如土壤、岩石、水、空气等的清洁无染。原生环境解决好了,“次生环境”因素,例如植物、动物、微生物就有了生存的依托,就会保持蓬勃的、多样性的发展。
贯彻节约型社会的原则。节能、节水、节材、节地,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等等,既是生态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无论零个档次的商品住宅,都要讲究经济性。居住环境的档次拉得太大,反差太大,会产生许多负面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就对建筑设计提出过“经济、适用、美观”的方针。其排列顺序首先是经济,第二是适用,第三是美观。这个排序不但是过去有指导意义,现在虽然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按照节约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我们仍需借鉴。
要传承乡土文化。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必然要传承文脉和乡土文化,同时具有高度的环境艺术水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环境艺术的物质构成(包括技术、材料等)和精神需求(包括心理、伦理和审美各个层次的需求)是不同的。就建筑造型而言,巴山蜀水之间的“吊脚楼”民居就与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住宅和拱券住宅、北京的四合院住宅、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马头墙住宅以及福建、广东、广西的客家土楼住宅大相异趣。因此,我们要把各地的建筑文化艺术优秀传统很好地加以继承发扬。目前城市住宅造型出现了某种千城一面的“趋同”现象,这正是要通过提倡环境艺术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张元端《人居环境三要素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