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中生有的吻

    阿炉·芦根

        ①那一天,我向父亲努了努嘴唇,示意一切都妥帖了,他可以转身回去了。

        ②四年后,我学成归来。四年南来北往,父亲只第一天送过我;我也很少写信或打电话回家。他只管寄出汗水里掰出的生活费,我也只管花光它们。

        ③但这一天,他老人家既高兴又激动不已;我也是。

        ④我和父亲,坐在黑白电视机前,他爆火子酒下着生花生,我不时看他爆火子酒下着生花生。任电视里面花样百出,只顾谈笑,追忆,展望。

        ⑤父亲只好这口爆火子酒。他有一种咯血的病根,在大山里这种病是要死人的,亲族好友都规劝他上大医院看看,但他想:农民挣个钱不容易,得处处计算着,才能勉强度过年终。

        ⑥为这天杀的病,父亲不信医生,不信僧巫,只信了天。说是只要心头有个这样的念想,病就自然跑掉了。他说的这个念想,身为人子,我是知道的。

    ⑦母亲看见父子俩这般和谐,也很欢乐,半带嗔嫌地说:唉哟哟,平日里装冤家赌气,现在呐,好似隔天隔地才见的铁杆朋友呐!

        ⑧切切切!女人家边边上凉快去。父亲难得地顶撞了一下自己的婆娘。

        ⑨我儿呀,那次呀,那次我送他,还像电视里头一样,给了他老汉儿一个,一个飞吻呐。父亲捂着半边脸,脖子一扭,咯咯地笑了三两声,像害了羞的姑娘。

        ⑩羡煞你,羡煞你——父亲没完没了,挑逗不知道啥子是飞吻的母亲。

        ⑪而此刻,我的心里,是的!真有一坨什么掉了下去。我的全身都在发热,无数个毛孔张开了——我努力回想,搜索着记忆中那帧唯一的老父送儿图。

        ⑫父亲拎着土鸡蛋,身披舅舅送他的半旧军大衣,脚踏高帮草绿布鞋,嘴叼山烟锅。他很少明白城里事,我做什么他只是紧跟身后,不说话,不搭手——

        ⑬班车到了。我起身。没言语。接住父亲的土鸡蛋——

        ⑭班车启动了。我坐在靠窗处。看见父亲立在那里,叼着山烟锅,空着手。当时,好像还有一丝风吹过,弄散了他吞吐的烟雾——

        ⑮这时,我向父亲努了努嘴——

        ⑯啊呀!我不禁叫出了声,眼眶有些热,什么也听不见、看不见了。

        ⑰等我转过神来,父亲已经斟上第二小杯。他的脸腮又红又亮,眼睛少了许多浑浊,声气也更加洪亮。他不住地看看我,点点头,又摇摇头,陷入无限的自我陶醉之中!

        ⑱母亲又来插话,说话时只看着父亲,好像是一种代言。她说,你老汉儿,自从你考上中师,就抖擞起来了,每顿饭非三斗碗不下桌,跟初春青草满坡时的小牯牛有个比,一天胜一天地壮。

        ⑲现在我才知道,父亲的那种病,农村里头叫劳累病,主要是因为劳动繁重加营养不良所致。

        ⑳这使我更感到愧疚不已。

        父亲错把儿子冷漠的努嘴,当成包治百病的热吻,四年来一直敷在身体里最不安的地方,依赖着,念想着——

        如此,我这个儿子本身就能够,为父亲做很多漂亮事情呢。他的要求和需要那么简单,或许只是一个轻飘飘的飞吻,甚至不需要儿子用一点点心血作代价,他就会高兴,就会健康,就会觉得希望明亮,生活幸福。

        就像这个四年前的飞吻——一个让父亲想当然的无中生有的飞吻,就是大山一样的证据。

    (选自2016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1. (1) 文中第②段说“他只管寄出汗水里掰出的生活费”,此句为下文的哪些情节埋下了伏笔?

    2. (2) 第⑥段“他说的这个念想,身为人子,我是知道的。”除了“我”,谁还能理解这个念想?并用原文回答这个念想的具体表现。

    3. (3) 塑造人物可用多种手法。第⑨段画横线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4. (4) 选文第⑥~⑩段的作用是什么?

    5. (5) 那个“无中生有的吻”却被喻作是“大山一样的证据”,对父子二人而言,“证据”分别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