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雁”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意象,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均与之相关,如杜甫“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

    “衡阳雁”意象之所以生成,当与“雁不过衡阳”的观念有关。关于其成因,前人有几种不同说法:一是地势使然。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最南端即位于衡阳的回雁峰。古人认为回雁峰地势极高,阻挡了雁南下的进程,故而将衡阳当作大雁南飞之极点,但我们现在知道回雁峰的海拔实际仅有90多米。二是外形酷似。宋荦等人认为回雁峰的得名源自其外形如飞动之雁,明代胡贞开《回雁峰游记》中也解释为:“盖衡之七十二峰,从洞庭叠翠南来,奔八百里至湘江,而一峰夭矫回伏若雁之落。”然此种解释难与诗歌中的“衡阳雁”意象以及“衡阳雁断”等典故发生关联。三是气候适宜。《吕氏春秋·季秋纪》曰:“季秋之月,候雁来宾……是月也,霜始降。”因此有人认为回雁峰以南气候极热,不利于雁的生存。但此处的“霜降”乃二十四节气之一,只是用以记载鸿雁南来的时间,而鸿雁的迁徙实与其地是否有霜并无必然联系。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雁也确能飞至衡阳更南之地,据《会稽典录》记载,连越南也可见到大雁。既然如此,为何还会产生“雁不过衡阳”的说法呢?这应当与古人对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大雁春去秋来的生活规律,认为大雁于农历八九月间南来,十二月至翌年二月北归。他们对雁的认识虽然还较为感性,但也颇能与现代生物学知识相印证。因大雁的迁徙整体呈现出随阳习性的特点,《尚书·禹贡》将其称为“阳鸟”。古人认为随阴阳而迁徙之鸟都不是中国固有的物种。郑玄曰:“凡鸟随阴阳者,皆不以中国为居。”雁既然不居“中国”,则其所居当在边裔。古人认为可以用来区隔“中国”,也就是古九州边界的重要地点有两组四地。一组是作为燕、楚两地圣山的碣石与会稽;另一组是雁门与衡阳。山南为阳,衡山之南即是衡阳,所以《尔雅·释地》有雁门为北方荒凉边裔之地一说,《礼记·王制》有衡山是天下南端一说。碣石、会稽、雁门、衡阳均在九州的边界,是上古时期人们对“中国”边界认识的极限。

    现代生物学研究表明,大雁在西伯利亚、我国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北部一带繁殖,其南飞至越冬地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繁殖地出发,沿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入福建、广东等地,最远可到南洋诸岛;二是从繁殖地出发,经由内蒙古进入华北地区,南下最远可到缅甸、印度。(冯国超主编《动物百科全书》)虽然碣石与会稽、雁门与衡阳不是鸿雁迁徙路线的真实两极,却均位于这两条路线上,因此古人将此四地看作大雁迁徙路线的极点。

    先秦时期,人们囿于对九州边界的认知局限,以衡阳为九州的南极,雁门为九州的北极,认为鸿雁从碣石和雁门南下,栖止会稽和衡阳,即郑玄所谓雁“不以中国为居”者也。所以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早期的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也就能更容易读懂跟“衡阳雁”有关的作品了。

    (取材于孟国栋、孙晓磊《也说“衡阳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雁不过衡阳”的观念影响了“衡阳雁”意象的生成,关于这个观念的三种成因,“地势使然”说被认同度更高。 B . 宋荦和胡贞开认为外形酷似飞动回伏之雁才是回雁峰得名的原因,但他们的看法与“衡阳雁断”等典故相违背。 C . 古人对雁的感性认识不仅与《尚书·禹贡》称大雁为“阳鸟”的原因相似,也与现代生物学的有关知识完全相符。 D . 先秦人们对九州边界的认知限制了自身对大雁迁徙路线极点的认识,这是早期诗文中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原因。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从古代诗词意象的角度给“衡阳雁”下了准确定义,并举例说明“衡阳雁”在古代诗词作品中具有经典性。 B . 文章在论述中,先明确反驳了前人“雁不过衡阳”观念成因的三种说法,后顺理成章地用一个设问句强调了观点。 C . 文章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古今著作中的句子,不仅使论述内容丰富且有学术性,也使论述过程既严整又有说服力。 D . 文章末段对论述作了简要归纳,同时补充提及了早期诗文中均会将衡阳与雁门对举的现象,增强了文章观点的张力。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勃对“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的描写,与当时人们对大雁的生活习性和九州边界的认识有关。 B . “春至衡阳雁,思归塞路长”,表明大雁在雁门和衡阳间的迁徙路线要比碣石和会稽之间的更遥远。 C . 古代诗词中对“衡阳雁”意象的运用,不会因为作者缺乏现代生物学知识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受影响。 D . 古人认为鸿雁也会从碣石南下栖止会稽,这意味着如将碣石和会稽对举也有助于理解“雁”的意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