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七下·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访兰

    贾平凹

    ①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②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馥郁,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③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④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⑤我说:“这里的好。”

    ⑥“怎么个好呢?"

    ⑦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远比家里的清爽。

    ⑧“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⑨“是的。”

    ⑩“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她方就有两个味?

    ⑪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⑫“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呀。”

    ⑬“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⑭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⑮“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⑯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⑰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谄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⑱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选文有改动)

    1. (1) 请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生长环境

      外形

      气质

      人们的态度

      盆栽兰草

      院内盆中

      媚俗

      野生兰草

      叶纯花纯

      不被欣赏

    2. (2) 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第②段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两项是(   )
      A . 本文托物言志,通过对盆栽兰草和野生兰草的对比,进而由兰到人,点明文章主旨:人活在世上,应像野生兰草一样,不为世俗所改变,不谄媚逢迎,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节操。 B . 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使得行文有起伏,并为下文“访兰”蓄势。 C . 第④—⑮段的父子对话,既照应开头,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又具体写出野生兰草 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为后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D .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野生兰草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我”对大自然美景的怜惜和热爱之情。 E . 作者用大量笔墨生动具体地描绘兰草的外形,还重点写了野生兰草的生存环境和父子间的对话,目的是要突出兰草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更重要的是本质的美、品格的美。
    4. (4) 如果将文章的标题“访兰”换成“赏兰”好不好?为什么?
    5. (5) 请结合(链接材料)和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子“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谈谈环境和个人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链接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腐败由来已久,而清代尤以为甚。到了晚清,贪官比蝗虫还多,代代成阵,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生“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的林则徐,出淤泥而不染,始终清正廉洁,他不仅以政绩辉煌而闻名天下,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民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