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吉林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期以来,我们以新学反旧学,以西学抗中学,视自己的文学传统和经验若敝屣。就文学而言,因为蔑弃旧学,我们失去了对传统的敬意和信任。同样,因为排斥中学,我们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论和批评的自信。很多学者写文章,也必以西方学者为圭臬,要么是福柯和德里达如何说,要么是罗兰·巴特和哈罗德·布鲁姆怎么讲,全然丧失了中国文学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

    近读古风教授的《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欣喜地看到他对中国文论现状和问题的深刻思考,也看到他在接续文学传统文论上所表现出的卓有成效的努力。

    全书试图打破封闭的单向度思维方式和研究模式,肯定中国现代文论的“双线”发展模式:一条是明线,一条是辅线;前者走着“洋化”的道路,后者坚守着“本土化”的道路。这种中西互补的模式,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隐性传承”。作者认为,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已基本完成了现代化任务,形成了中国现代文论的基本格局。中国文论话语并未消亡,而是以隐性传承的方式生存下来。

    但最近二三十年,本土化一维黯然失色,失去了其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力。作者注意到了中国文论在当代的失语状况和尴尬处境。他发现,目前流行的文学批评话语,基本上来源于欧美国家的文学理论。在他看来,中国文学失语的原因在于失根,即失落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根。因而,要彻底医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上的失语症,“必须强调中国现代文论的转化,即从追踪西方转向回归传统,从搬用西方文论话语转向传统文论话语”。

    他还呼吁人们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论的价值,重新确立它的地位。该书并不是要简单否定西方文论,也不是要建构一个单一的文化话语建构模式,而是强调东西方文论的平等对话。认为既应保持个性,又要博采众长:“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开放的胸怀,更理直气壮地去接纳世界各国文论的优秀话语,并以此作为养料,去创造中国文论的辉煌。”

    文学是一种积极的主体建构行为。所以,如何接受西方文论和中国传统文论,怎样建构一种多元融合,而又不失个性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传承关系和话语体系方面,我们应该具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应该将书中所描述的隐性传承,转化为积极自觉的显性传承。该书作者显然致力于探索和建构一种积极的显性传承模式。他用“转换”来表达自己的这一主张,并赋予转换以继承和创新的内涵。他接受《文心雕龙》“望今制奇,参古定法”的“通变”观,提出四种转换的途径和范式:范畴的转换、观点的转换、方法的转换和体系的转换。

    总之,该书充满了坚定的文化信念和主体性自觉。它表现了在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当代转型和未来建构中,学者个人的学术担当。

    (摘编自李建军《中国文学不能失根》,201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期以来,在中国文学领域中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信任,主要是由于我们以新学反对旧学。 B . 在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领域中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论和批评的自信,主要是由于我们以西学对抗中学。 C . 文学作为一种主体性建构行为,具有积极的属性。 D . 我国现代文论领域中西互补的“双线”发展模式,既走着“洋化”的道路,也坚守着“本土化”的道路,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封闭的单向度的发展模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提到中国很多学者在写作文章时倍加推崇西方学者的现象,实际上是这些学者丧失了中国文学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 B . 文本中“言必西方学者”的中国学者与古风教授形成对比,现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与最近二三十年来中国文论的失语状况和尴尬处境也形成了对比。 C . 古风教授指出中国现代文论的中西互补发展模式有利于对传统文论的隐性传承,同时提出更要致力于探索和建构一种积极的显性传承模式。 D . 本文属于文学评论,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对中国文学进行评论。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风教授继承了中国传统文论著作《文心雕龙》的“通变”观,提出四种转换文论话语的途径和范式,并赋予以继承和创新的内涵。 B . 作者经过对中国文论现状和问题的深刻思考,创作了《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这部学术著作表现了一个当代学者个人的文化担当。 C . 作者认同古风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见地,也主张中国文学不能失根。 D . 在《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一书中,有着与我国近代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相似的文论主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