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
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途径,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各校要做好家校沟通,家长应切实履行教育职责,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
【材料二】德国顶尖脑神经学家、哈佛大学教授Splitzer近年的力作《数字痴呆化,数字化社会如何扼杀文明孩子的脑力》让我们看到,这已经成为世界难题。
德国是个教育零成本,零门槛的发达国家,手机、网络的普及比中国更早更快更广,Splitzer教授在认真的对比分析后发现:当今德国小学入学新生多动、易暴怒、提笔忘字、做题粗心、记忆力差、词不达意、协调性差、粘人、孤僻等问题,都比移动时代之前的孩子有了明显的增加。作为一个著名学者,Splitzer教授看得更远,他看到的的数字痴呆化对一个人整个人生的影响。他认为沉溺于这些行为的人在学习阶段表现为各种学习障碍和自我管理问题。到了中年万年,就会导致失业、生病、破产、抑郁甚至早死。
【材料三】某学校吴老师认为,对学生手机使用有所限制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限制,还是考验教育者的智慧。教育者需要合理地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地点,与学生约法三章。他所在的学校,一些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中,老师许可学生带入手机,辅助学校。在他的班上,有一个男生总是爱多在寝室玩游戏,除了是不是用开玩笑的口吻“敲木鱼”,吴老师还邀请这名男生一起打篮球,和他一起吃饭聊天。在吴老师的引导下,男生渐渐发现,生活中除了打游戏,也可以有其他爱好,捧着手机的时间越来越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