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黑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良尝游下邳圯上,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 , 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毂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子房始所见下邳把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果见穀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每上冢伏腊 , 祠黄石。

    太史公曰: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上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盖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乙)

    夫子房受书于把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注]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选自苏轼《留侯论》)

    【注释】“一击”指张良为韩报仇,在秦始皇东游时,张良与客狙击秦皇,误中副车一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B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C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D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2. (2) 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鸡鸣,指平明之后的一段时间,相当于凌晨1至3时,与丑时相对应。 B . 伏腊,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 C . 高祖,古代帝王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文中指汉高祖刘邦。 D . 匹夫,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有勇无谋之人。文中之意是后者。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文主要表现圯上老人对张良忍耐品质的考验;后文主要论述圯上老人“意不在书”,在“折”张良不忍之心的观点,两文都着眼于“忍”。 B . 从圯上老人处获得兵书,张良功成不忘本,将黄石取回“葆祠之”;后人每逢扫墓以及冬夏节日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黄石。 C . 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高大威武的样子,等到看见他的画像,却发现相貌像个美丽的女子,由此可见不可以貌取人。 D . 苏轼认为张良有盖世之才,可以像伊尹、姜太公之一样施行安邦定国的谋略,并认为他刺杀秦始皇之举,事虽不成,其勇可嘉。
    4. (4)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惟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③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5. (5) 综合两则材料分析,老人为什么用傲慢无礼的态度对待张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