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戚继光,出身将门,早年受过传统的儒家教育。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过程中,他对儒家和兵家的学说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更是一位具有非凡造诣的“儒将”。明朝以前,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就已经出现兵儒合一的趋势。戚继光为兵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融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抗击倭寇时,他经常用“卫国保民”的思想来教育士兵,并重视整顿军纪,严防扰民。戚继光继承了儒家和兵家的“仁战”思想,并将这一思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每次大战后,他都会监督部属释放战俘和胁从,从不辱骂和虐待俘虏,尊重俘虏的人格,给他们选择生路的机会。另外,他又将优待俘虏的做法用于战阵之间,作为瓦解敌军的一种手段,并使之理论化。戚继光在其军旅生涯中,慎重对待和准备每一次战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家军进入福建和倭寇作战将近一年,部队未能得到休整和补充。戚继光在综合分析了各方面的情况后,建议“为今之计,惟(唯)回浙请兵,来春再举”。戚继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将儒家的伦理道德与选兵作战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儒释兵”的武德思想。
——摘编自高登《戚继光兵儒合一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