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搜索一个关键词,随后经常收到关联信息、广告推送:网络购物时,页面上涌现出大量曾经搜索过的商品信息……算法推荐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算法推荐会根据用户的浏览记录、阅读习惯,精准为用户画出“用户画像”。
算法推荐技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显身手,受到广泛重视。不过,算法推荐在给用户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信息茧房”问题就是被业界诟病的问题之一。算法推荐不断为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内容,让用户的信息选择面收窄。个性化推荐仿佛以用户的兴趣为用户筑起了一道“墙”,形成“信息茧房”,导致用户视野受限。部分网络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吸引眼球,以算法推荐为手段一味迎合用户,推荐庸俗、低俗、媚俗等信息,固化了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另外,还有电商平台根据算法推荐“算计”用户,进行“大数据杀熟”。业内人士认为,算法推荐只是一个工具,用得好能为商家、消费者带来便利,实现双赢,而如果打歪主意,则会产生一系列消极问题。
算法推荐产生的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则是设计方的价值导向出了偏差。一些观点认为,只要迎合用户,博取眼球,就能获得最大收益。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算法推荐的设计方把价值导向变成了流量导向,推荐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用户围在“信息茧房”中。推动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发展,打破“信息茧房” ,使用算法推荐的网络平台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突出价值引领,主动为用户推荐正能量的内容。
当然,用好算法推荐技术,仅靠行业本身的自律远远不够,还需要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对算法推荐的法治监管,堵住算法推荐的监管漏洞。
相关专家建议,不妨把使用算法推荐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交给用户,比如设置算法推荐的提醒按钮或者关闭按钮。此外,还可以引入社会化评议机制,倒逼网络平台更好使用算法推荐。在用户选择使用算法推荐后,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守牢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和安全底线,改进算法推荐,最大限度压缩低俗不良信息生存空间,把更多优质内容推荐给用户,让用户摆脱“信息茧房”。
(摘编自《算法推荐如何打破“信息茧房”》)
材料二:
1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新京报社联合举办的“智能算法的传播逻辑与价值迭代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在万物皆媒背景下,学界业界热议“算法个性化”“信息茧房”等议题。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喻国明以近期对算法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为基础发表了看法,在理论上“算法导致信息茧房”这一假说从未被证实,算法本身就具有反茧房的本质;实践方面,算法更是已经越来越多元并不断被优化,今天人们在选择面如此之广情况下,不太可能只依赖于一个算法平台获得信息。就像今日头条,虽然它在信息流通中举重若轻,但只有少数人会将它作为自己信息的全部来源;产业需求方面,平台也从不追求用户兴趣的窄化,它更希望可以看到人们不同的需求,以获得更多的服务空间与价值实现的空间。
新京报社编委兼评论部主编于德清认为,近年来社会都在关注“信息茧房”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茧房”是不人阅读信息“偏食”“挑食”的一种反映,无论是在传统纸媒或门户网站时代,这种现象都可能存在,并非算法崛起时代才有的问题。一个好产品的本质应该是满足人的好奇心与让人兴趣的多样性,而不是沉迷。算法本身也是多元的,好的算法不会造成“信息茧房”,反而可能根据内容中的关键信息提供相关的延展知识点,形成一个衍生的知识网络,使得读者的阅读面更广、更深。并且, 当前的市场是开放的、多元的,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众多,市场也提供多种多样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信息茧房”出现的可能性并不高。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看来,某种意义上“信息茧房”指的更多的是信息偏食造成的视野局限,通过生产内容与传播策略调整可以突破“信息茧房”。在当前信息环境中,我们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信息网格和公共性信息平台获取信息。这三种主要路径模式因个人性格特点、路径依赖惯性和获得满足感的差异而存在信息固化的可能性。同时,信息平台或社交平台的自身形态设置和信息引导模式也会导致用户信息获取路径的固化,用户获取信息路径的偏移也会造成信息"偏食”的视野局限。随着时间推移、个人兴趣爱好和用户认知发生变化,用户信息需求具有流行性特点,而且社交关系网络的舒服,也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信息获取路径偏移。因此,信息路径固化和路径偏移都将影响我们获取信息的视野。
(摘编自《专家热议算法推荐:“信息茧房”也许是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