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德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方的河(节选)

    张承志

    他出神地凝视着车窗外的黑暗,手指间夹着一支闪着红光的烟。耳朵里还回响着那声惊叫:“快看,黄——河!”他看见高原边缘上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蹂的巨大快谷,千千万万黄土的山峁还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他看见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他看见大河深在谷底,但又朦胧辽阔,威风凛凛地巡视着为它折腰膜拜的大自然。他吐出一口烟,列车摇晃着,黑暗中的树林、山冈和大地都在玻璃外面成了流动的黑色。原来列车也是一条河,在横贯陇海又猛折向北的河道上奔流,亮着灯光,鸣着号角,掀起着轰隆隆的巨响。列车上的人呢,就是河里的水和浪。他看见玻璃上映着一点烟头的红亮,列车也是一条河啊,他吐出一口烟。这样干地理学可真不错,走向河流,沿着河流,连我自己也像一条河流。他又吸了一口烟,看着乌蒙的玻璃上又亮起一点红光。

    那是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投进一条汹涌的河。他缓缓地吐出烟雾。那时你当然不会吸烟,更不会喝酒、骑马、在阿勒泰山的雪坡上拖走一根粗大的圆木。那时你在这块灰蒙蒙的玻璃里只看见一张娃娃脸,看见一双明亮的闪闪的眼睛。那时你没有和红脸后生交朋友的本事。你只是揣着一颗小兔子般活泼的心,在大千世界的风雨面前坐卧不宁。那时你还是个孩子呢,就不假思索地跳下了这条河。

    后来你穿州过府,风尘仆仆地和社会、和政治、和大自然、和那么多复杂的人往来比试。你敢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上大声疾呼,敢在空旷恐怖的荒山里大唱大喊地走夜路。你从马背上栽下来,翻滚的马从你稚嫩的身子上压过去。你不相信道路,用指北针计算着,倔犟地朝挡路的大山攀登。后来你爱上了边疆,就一直跑到准噶尔,跑到阿勒泰,跑到伊犁。你回来时装着一副大人气,鄙夷那些只到过大城市的同学的娇气,你绷着晒脱了皮的黑红的脸,昂着头像一阵风走过他们身旁。你不知道,你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个十二岁的小姑娘(注)在编着完全不同的故事。你那时不懂得眼泪,不懂得代价,你不知道历史也有它的痛苦。

    他看见那扇乌蒙蒙的玻璃上映出一个修长的黑影。他回过头来问道:“还没睡么?”

    她微笑着端详着他。天不亮车就要到达北京啦,他就要和我分手,去找他那些地理资料了。“你去睡一会儿吧,研究生。”她说,“我和列车员说好了,卧铺车厢开着门呢。”

    “我不去,这儿挺好。”他说。

    “去吧,你还能睡几个小时。”她劝道,“一个卧铺,轮着睡嘛。”

    “我不想睡,”他说,“这儿凉快。车里又热又闷。”

    那么我也不去。和他一块儿再呆几个小时吧,她想,只有几个小时了。天一亮,等他们走出拂晓时的北京车站,这个游黄河的小伙子就要离开她了。唉,人就又要各自东西啦。

    “说会儿话吧。”她说着坐了下来,把一本书垫在冰凉的铁踏板上。

    他们默默地抱着膝坐着,想着心事。摇晃不停的列车抽动着铁踏板,他们的肩头时而碰在一起。这么近,我这么近地挨着一个男的坐着,她暗自想道,也许这是段挺值得珍惜的友谊呢。而且互相说了那么多,我和他都讲了关于父亲的事,我还亲眼看着他游过了黄河。走廊间的灯突然熄了,他们之间只有那只香烟在一下下明灭。而以前那个。哦,我已经忘记那人的名字啦,她想。那一个和我来往了那么久,也没有这么接近过。

    他望着玻璃外面黑黢黢的原野,默默地吸着烟。河流真是神奇的,从那时你就爱上了河。在阿勒泰插队的时候,你总是尽量找和额尔齐斯河有缘分的活儿干。你抢着去沼泽里寻找丢失的马,顺着河岸的土路运送粮食。六月的时候野花开了,你迫不及待地下河游泳。后来你习惯了那冰水般刺骨的激流。你曾经和三个布尔津城来的打鱼人在冰水中拽着一张拖网。打上来一条二十公斤重的大鲇鱼。探亲回北京的时候,你上瘾似的见一条河就横渡一条河。后来——完全是命里注定,你横渡了那条黄河。那时你崇拜勇敢自由的生活,渴望获得击水三千里的经历。你深信着自己在脱胎换骨,茁壮成长,你热切地期望着将由你担承的革命大任。那时你偏执而且自信,你用你的标准划分人类并强烈地对他们或爱或憎。你完全没有想到另一种可能,你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为你修正。

    一九八四年

    (选自《北方的河》第二章,有删改)

    [注]①小姑娘与文中的“她”是同一人。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场的时间是现在,中间不时间闪过去,过去与现实交织,突破时空的束缚,使叙事史为灵活自由。 B . “他”在与“她”的交谈中,得知了“她”的身世,感受到了成长的痛苦,希望自己脱胎换骨,勇敢担当革命大任。 C . 小说多次出现抽烟的细节,突出了人物特点,烘托了人物心理,还巧妙地连缀了情节,结构上形成照应。 D . 作者没有给人物姓名,仅以“他”“她”代之,借以增强代表性,反映了在特定的时代青年人的精神风貌。
    2. (2) 小说中的“她”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河流,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请结合文本分点作答。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