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霍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律,出自《左传·哀公十六年》,指在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地遵循道德、伦理、规则,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律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格力量,没有它,一切纪律都会变得形同虚设。真正的自律是一种信仰、一种觉悟、一种素质,它会让你感到幸福快乐、淡定从容、内心强大,永远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节选自百度百科词条“自律”,有删改)

    (材料二)

    梁启超的家庭教育观念

    梁启超社会事务繁杂,但他并没有忽视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他一生所写的家书超过两万字。从他写给子女的400封家书中看,梁启超对子女们的为人、治学和立业等都给予了细致的教导。对于治学,比起成功与否,他更看重的是治学的态度。梁思成曾表示,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梁思勇的影响特别大。梁思礼也认为,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胸襟、乐观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他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个个学有所成,在专业领城均有建树,梁氏九个子女中有七个留学海外,皆学有所成,回到祖国,其中有三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节选自https://www.sohu.com/a/69544122_391465,有改动)

    (材料三)

    学生们犯了错,管还是不管,罚还是不罚?经过—年多的酝酿讨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尘埃落定,明年3月起正式实施。家校间长期争持、困扰的相关具体问题终于有了刚性准绳。

    对于惩戒这一教育中最容易出现矛盾的地方,北京某小学教师高玲(化名)坦言:“学生犯错应该受到惩戒,但惩戒到什么程度,会不会被家长反对,我们心里很没底。”

    高珍的困境,反映了教育惩戒权在实施中的界定问题。重拾“戒尺”,哪些惩戒方式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明令禁止的,记者注意到,这曾经让人倍感模糊的问题在《规则》中都有回应。更重要的是,《规则》把“育人”放在了首位,惩戒只是方式,育人才是目标。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则》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作出规定,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规则、程序、措施、要求等。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30日09版)

    (材料四)

    教育惩戒须有法度。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教育惩戒须有“法”可依,教师依法行事,明确职责边界,才能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有章可循、有可操作性。

    教育惩戒须有力度。“严师出高徒”也要讲方式,要依法依规实施,严格区分教育惩戒与变相体罚。《规则》制定了教育惩戒的“正面清单”,同时为学校留下了一定的自主空间。即“学校校规校纪规定的其他适当措施”,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规则》规定的程序,采取公开、民主、科学的方式,制定具体有针对性的规定。鲁迅曾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也便是教育惩戒中最重要的一点,正确地使用教育惩戒,方能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教育惩戒,便应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偶然有而不常有,同时给学生留下严肃形象,使惩戒规则成为帮助学生严于律己的工具

    教育惩戒须有尺度。无法可依,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便无法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规则》专门对七类不当教育行为说“不”,明确作出禁止,规定教育惩戒的“负面清单”,有利于教师规范行为,把握尺度,保证教育惩成过程中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教育惩戒更须有温度。惩戒只是方式,育人才是目标。教育的初衷是立德树人,教育惩戒应当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育人效果,做到客观公正适时适度。教育惩戒有法可依,教师也要加强自我修养,依规履行职责,在惩戒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做到程序合法,措施得当。要基于关爱学生的宗旨,注重人文关怀,最终达到教育遵守规则、增强自律、改过向上的目的。

    (节选自折华网2020年12月30日评论专稿,有改动)

    1. (1) 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教育惩戒要做到程序合法,措施得当,在惩戒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尊严。 B . 教育惩戒与批评、自律一样,都是教育的目标。 C . 父母的人格、胸襟、趣味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D .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规定了哪些惩戒方式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明令禁止的。
    2. (2) “《规则》制定了教育惩戒的‘正面清单’,同时为学校留下了一定的自主空间。”这句话中的“一定的”是否可以删除?为什么?
    3. (3) 材料四中的划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 (4)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要从哪些方面做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