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后托管”解决“三点半难题”?
(材料一)
低幼龄孩子“接送难”,一直是困扰无数家长的难题。按照有关要求,我国很多城市的小学放学时间在15:00-15:30,而大多数学生家长的下班时间在17:00以后,这就出现了小学生监护的“空档期”,“三点半”难题成了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近日,“课后托管”这一话题再一次被广泛讨论。新京报推出了关于课后作业和服务的网络调查,就家长关心的课后托管、家长负担作出调查。
(选自《新京报》2021年03月09日,有删改)
(材料二)
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国家层面来统筹教育部、财政部、工商部门等多个机构。
既然是提供课后服务,那就要把中小学生当做一个非常巨大的服务对象,要有服务意识。从国家层面上来讲,也需要考虑相关的成本问题,国家要投入相关的经费支持,学校也应该建立专门的教育经费。同时,国家还可以减税的方式,引导校外民办教育机构向学生提供公益课程。与此同时,还应该从法律的角度予以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程方平
(材料三)
开展课后服务需要考虑的最根本问题是如何提升课后服务的教育质量。
首先,要设置好课后服务的内容,做好课后服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这是基础。其次,还要选拔优秀师资从事课后服务,对这些教师进行相应培训,并纳入教师培训、教师研修和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之中,包括纳入到教师评价与考核的体系中,激发教师从事课后服务的积极性。最后,还要调整和重建教研机制,把课后服务及其质量作为学校日常教研的一部分。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李政涛
(材料四)
从学校目前情况看,要求学校课后服务完全与家长下班时间对接,实施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目前政策支持、经费支撑还不到位,学校做起来不容易,教师的负担会比较重。
首先,要明确校内课后托管的公益性,为有需要的小学生提供以“保护”与“看管”为主要容的基础性校内托管服务;第二,积极探索校社合作、引入公益性机构和社会义工的公益性托管模式,鼓励社会组织进入,由社会机构、公益组织、服务团体提供托管服务;第三,试点开展政府买单、市场机构进校的营利性托管模式。在公益性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类托管模式可以作为一个过渡。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周洪字
(材料五)
课后看护孩子是一个客观需要,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完成。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学校主动承担责任,这是教育系统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一个方面,是一个民心工程。但是,家长不要理所应当地理解为看护都是学校的责任,家长要考虑到老师的辛苦和奉献,避免出现“家长在外面玩,把孩子放在学校里很晚才接走”的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倪闽景
课后服务 |
课后服务是项社会工程 |
国家层面来统筹 |
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是根本 |
课程设计与开发 |
|
|
||
调整和重建教研机制 |
||
|
校内公益托管 |
|
社会公益托管 |
||
试点盈利性托管 |
||
|
社会、家庭和学校 |
版主: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课后作业!有意思。呵呵。
留言A:书山有路勤为径。小学时候,我做作业就如搬字山填纸海。
留言B:什么鬼?这个建议是脑袋一拍灵光乍现的伟大思考吗亲爱的课后作业,永别了。
留言C:楼上说的有道理。全部取消有待商榷,适当减少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处主空间。
留言D:此间的少年们,用青春与诗意来为盛世涂上斑斓的色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