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射洪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等方式固化下来的。就社会个体来说,文化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平、伦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就社会整体而言,文化礼仪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集中反映。鉴于文化礼仪具有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我国历朝历代均把开展文化礼仪教育作为道德实践的重要内容,每逢新春佳节到来之时所进行的贺年活动即为典型例证。

    作为一种官方文化礼仪形式,贺年肇始于春秋战国时代,流行于秦代和两汉时期,兴旺于南北朝和隋唐阶段,至宋代由于受程朱理学的浸润与影响,逐渐在民间市井中传播扩展,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寻常百姓还是三教九流皆行贺年之礼,进入清末民初贺年日益畸变,走向庸俗化和流俗化,尽管彼时贺帖形式繁杂多样,但贺词内容单调乏味,大都是些升官发财之类的俗语,于不觉间将市侩气味和交运心理传递到人际关系中,久之沉积为痼疾与陋习。时至今日,即便不是逢年过节,人们也经常以现代通信方式,频频转发一些“做大官发大财行大运”之类的口彩。贫乏的语言表述和低俗的思想情趣,导致贺年越来越远离其良好的初衷。

    事实上,贺年作为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赡的文化内涵。贺年与众多西式节日礼俗迥然有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文化礼仪的贺年,呈具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淘洗和时光磨砺,贺年早已演化为国人的一种民俗仪式,早已递嬗为具有某种人伦亲和性和情感归属性的交际载体。每年春节期间,人们以真情实感互相慰藉,以理想情怀互相鼓励,以担当尽责互相期许,从而赋予了贺年以更多社会意义和更大人文价值。特别是中国古代一些文化典籍,记载了过年时诸多家人间的贺戒、亲朋间的贺赞、同事间的贺勉、邻舍间的贺慰,不仅为贺年注入了温情暖色,而且为贺年增添了文明色彩。

    时光流转到当下,伴随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国民经济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态势,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不断攀升,礼贺仪式逐渐回归和兴盛起来,尤其是在元旦、春节期间,最为集中和频繁。保持贺年的文化礼仪的本色和属性,使其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敬重气节风范、增进感情友谊的路径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国人的心灵仪式。贺年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节日习俗,承载着一个民族悠远的记忆和情怀,绵延着一个社会的情感归宿力和文化凝聚力。多年来,受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由共同事业建立起来的城市业缘关系的冲击,人们的血缘关系有所淡漠,亲情关系有所削弱,贺年这一文化习俗在维护家族和谐与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也有所下降。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核心定力和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是每一个文化人的责任与使命。

    (摘编自刘金祥《贺年的文化本色》)

    1. (1) 下列对“贺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贺年在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到清末民初已经庸俗化和流俗化,没有了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B . 贺年开始于官方,后因程朱理学的影响而扩展到民间,到了明清时代达到历史高峰,然后式微。 C . 贺年远离文化礼仪的原因之一在于人们用单调的贺词内容把市侩气味和交运心理传递到人际关系中。 D . 贺年由制度化节日习俗最终演化为民俗仪式,因城市化问题在维护家庭和谐上的作用下降。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总写部分,文章为了论证贺年的文化本色,先从两个维度诠释了文化礼仪的具体内涵。 B . 文章按照贺年的历史发展过程解说贺年的时代特点,重点讨论当代社会应该改正的缺陷。 C . 文章从空间角度点明中西方节日礼俗的区别,从时间角度讨论文化礼仪贺年的重要作用。 D . 文章末段论证了文化人在贺年时要做到的具体措施,以此照应题目和第一段的重点内容。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节期间进行贺年活动,体现了文化礼仪在维系社会正常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功能和特殊作用。 B . 不重形式而重内容是贺年与众多西方节日礼俗的区别,贺年注重的是规范功能和教化作用。 C . 春节前举办茶话会,到生产一线慰问,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等形式符合当代礼贺仪式的要求。 D . 在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公民,特别是文化人过春节时要葆有气节风范,共同维护精神家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