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甘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保留着各式各样的传统建筑。从庄严雄伟的宫殿坛庙,到粉墙黛瓦的江南园林;从多姿多彩的民居村落,到雪域高原的辉煌寺庙。这些传统建筑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高超的营建技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早在《诗经》中就用“如鸟斯革,如晕斯飞”来形容栋宇飞檐的华美之姿;又有“作庙翼翼”描绘宗庙建筑的严正巍峨。在《诗经》记录的内容中,除周代的社会生活,还有如此大量的有关建筑艺术的描绘。中国传统建筑大多具有优美柔和的轮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仅屋顶就有平顶、坡顶、尖顶、圆拱顶等,还可以结合平面形状把几种样式组合成更加复杂、变化多端的屋顶形式。传统建筑的类型十分丰富,尤其在园林建筑中,如亭、台、楼、阁、堂、榭、轩、舫等,不一而足,可根据需要灵活布置。古人还非常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的形体和周围的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进行整体的组织安排,巧妙处理每一处组群建筑的体量、尺度、造型、肌理及光影色彩,使其产生大小高低、主从虚实、远近疏密、动静阴阳等空间变化,从而给人以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

    透过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的传统技艺的特点。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工匠的辛勤劳动和智慧积累,逐渐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承重结构,根据地域分布分为井干式、抬梁式、穿斗式等。木结构采用柱、梁、檁、枋构成的构架作支撑,承载屋顶、楼面的重量,抵抗风力和地震,墙壁只起围蔽、隔断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木构架采用榫卯连接,加上木材本身的柔性,使木构架在抗震性能上表现突出,因此,许多著名的古建筑如天津薊州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木塔等,历经多次大地震而完好保存至今。

    古人还创造了“斗拱”结构部件和“材分”的模数单位,进而定型化加工和组装,从而简化了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使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很早就迈进了标准化、模数化和预制装配化的阶段;同时,设计与营造有了明确的分工,设计师和工匠们可以更加专注于空间的总体布局和整体的艺术效果。从清代皇家御用建筑师“样式雷”世家,到蜚声江南的“香山帮”传人,再到至今依然活跃在西北地区的河州工匠。从人文传承角度来说,正是这些传统建筑哲匠使中国建筑一直延续、传承不辍。

    建筑作为一种物质环境,其背后离不开人的思维活动和观念。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言:“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建筑之美,既包含有形层面的营建创造,更兼有无形层面的观念意蕴,以意指导形,以形反映意。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体现的是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价值观和以“和”为美的审美理想。

    古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取象天地,用阴阳五行等学说解释宇宙的基本法则和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宇宙(天)的秩序,使之与建筑、城市所体现的人间秩序相对应并求得永恒;古人又讲求通过顺应四时的变化、尊重自然的规律而与外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陵寝建筑因山就势,极为重视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园林建筑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诗情画意的境界和“步移景异”的景观变化,这些都是和谐之美的体现。

    经过世代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观念意蕴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如今,传统建筑以其丰富而直观的艺术形象,依然向世界传达着中国人对生活、对未来的美好愿望。

    (摘编自刘彤彤《中国传统建筑之美》)

    材料二:

    当今的建筑学是在西方建筑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至今大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建筑美学就是从建筑学中引申出来的一个新兴学科,在中国刚刚起步,它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与建筑学不同的是,建筑美学的基础是建筑学,研究方向是美学。为何这些学科要从西方引进,不是本土产生?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对建筑的认知与西方存在概念差异。中国人认为建筑的角色是“器”,它的价值是“用”,而非艺术品。由于中国建筑是把功能放在首位,建造房子是以技能为支撑,而不是以美学为支撑(虽有个别建筑秉承了“艺”的理念,但仅仅是个别,并无过多传承可言)。所以,严格来讲,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没有西方那样的艺术建筑师,而主要依靠工匠,凭技术来完成建筑的设计和建造。因此我们引进建筑美学,就是要用价值论美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研究,在对各种类型建筑的具体的审美实践活动后,用美学原理阐释建筑审美的心理过程,揭示建筑美学的基本规律,进而提高建筑审美能力,达到指导建筑创作实践的目的。

    实际上,中国传统建筑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充满智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值得我们认真探究、学习,更值得大力继承和弘扬。在弘扬过程中,文化自信不可或缺,要通过对传统建筑及文化和美学的深入研究,去加深对它的先进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研究,就想当然地认为这种草创于原始社会,发展成熟于生产力低下的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较之于当代的、以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一定是落后的,不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如此就永远不会发现它的先进之处,更不可能将这古老而智慧的研究纳入到当代建筑学的专业课程中。

    (摘编自马炳坚《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关键在搞好传统建筑教育》)

    1.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与西方建筑相比,我国的传统建筑历史更为悠久,技术更为高超,在形式上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区别。 B . 作者所引用的《诗经》中以拟人手法形容建筑物的语句,意在证明从周代开始我国建筑形式便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C . 完美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既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多样,又与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有关。 D . 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作用,传统工匠的巧手匠心、精益求精,是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绵延至今的最重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西周时期的建筑特色,《诗经》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B . 日本木质建筑至今仍以榫卯结构为主,抗震性优越。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工艺对世界的影响深远。 C . 按《周易》所说,道家的“形而上”,即精神意识之所在,表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就是“意先于形”。 D . 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和为美”的观念意蕴,与当前追求和谐的价值观,以及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3. (3) 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建筑传统文化传承方法的一项是(   )
      A . 充分认识建筑传统文化的意义。 B . 主动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 C . 多方式培养民族的文化自信。 D . 将传统建筑学和建筑美学纳入当代建筑专业课程。
    4. (4) 根据材料一,请简要指出中国传统建筑之美的体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