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付费的调查报告
材料一
知识付费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其本质在于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中国知识付费平台种类很多。
材料二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例如你没看过《欢乐颂》,但是看过几篇有关《欢乐颂》的文章,你就有了和别人聊天谈话的话语权;你没读过《必然》,但是你买了,遇到这个话题你就可以插嘴聊两句;你没看过《你好,李焕英》,但是看了别人的影评,你就敢像看过一样说这是一部好片。用户愿意为内容买单,内容实际有效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云、柳传志、雷军推荐了,你看了就会有成功人士的感觉,你和别人聊天就会有话题。
知识付费内容符合目前快节奏生活中用户群体对于学习提升的需来,具有一定刚需性、且随着内容类型更加丰富、布局平台增多,其能够覆盖的用户群体也将扩大,行业发展也受到用户肯定。
材料三
应当说,知识付费的兴起和现代人的浮躁、焦虑以及速成的心理有很深的关系,在一个以效率为目标、以速度为标准的时代,知识的学习也难免走上了一条“快车道”,无数没入门、没基础的“菜鸟”,一上来就想走捷径,想只通过若干小时的听或读就达到他人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水平,想直接获取一流的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只可惜,没有人能单靠第七张饼就吃得饱饱的,也没有人能靠吃别人嚼过的馒头就成为大师。
近年来知识付费行业快速发展,政府部门相关监管措施仍未同步,其野蛮生长引致了诸多问题,其中内容同质化、宣传缺乏真实性等问题尤为突出,进而对用户的长期吸引力不足,降低了用户对知识付费平台的好感,最终反作用于平台。因此,知识付费平台亟需规范整治,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知识付费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
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请你根据材料完成下面的调查报告。
关于知识付费的调查报告 |
|||
调查背景 |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付费平台借助网络使知识变现成为现实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创造财富的方式。 |
||
调查目的 |
了解用户对知识付费的态度,使知识付费健康、可持续发展。 |
||
调查时间 |
2021.3 |
||
调查对象 |
知识付费用户 |
||
调查方法 |
网上调查、摘集资料 |
||
调查内容 |
|||
调查问题 |
中国知识付费的痛点。 |
流行于某些新传媒的文章:《我如何通过朋友圈月入6万》《从屌丝到月入8万》《艺考生文化课如何用5个月时间成功逆袭》《三天建立终身受用的阅读体系》。 |
中国知识付费的趋势走向。 |
调查现状 |
内容同质化、宣传缺乏真实性,相应监管不到位,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
2) |
3) |
调查结论 |
1) |
这类文章观点是错误的,容易对公众造成危害。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