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六下·宁阳期中) 阅读《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完成习题。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传来粗暴的吼声。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把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

    1. (1) 下面不能体现“局势越来越严重”的一项是( )
      A . 父亲早出晚归 B . 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父亲烧毁书籍和文件。 C . 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儿童娱乐场去散步了。 D . 工友阎振三被抓。
    2. (2) 对第7段和第11段的两处描写,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第一处是对李大钊的语言描写,李大钊明知局势严峻,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将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坚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 B . 第一处的反问句,语气坚定,表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品质。 C . 第二处是对李大钊的心理、动作描写,“不慌不忙”写出了父亲面对敌人时的从容不迫、沉着镇定。 D . 第二处父亲的不慌不忙与敌人的来势汹汹形成鲜明的对比。
    3. (3) 对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 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的耐心回答与平时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形成对比 B . 敌人的虚张声势、凶狠残暴与父亲的沉着、从容形成对比。 C . 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 D . 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