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下·金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将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老子曰:“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又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成王戒君陈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孔子曰:“上酌民言则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则下不天上施。”自古立功之事,未有专欲违众能有济者也。使《诗》、《书》、孔子之言皆不可信则已,若犹可信,则岂得尽弃而不顾哉!今介甫信数人之言,而弃先王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

    ——《与王介甫书》司马光(乙)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1. (1) 对下列加点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议事不合 每:常常 B . 先民有言,询于刍:樵夫 C . 重念蒙君视遇厚 实:实在 D . 今介甫信数人之言 独:仅仅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终必不蒙察 冀君实或恕也 B . 而天下理得矣 欲尽夺商贾 C . 矻矻穷日力 盘盘 , 囷囷 D . 未有专欲违众能有济者也 终苟免不怀仁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安石以此信回应司马光的诘责,虽然语言委婉但是观点鲜明,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的信念是十分坚定的。 B . 王安石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有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从此入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C . 司马光通过引用王安石特别喜欢的思想家孟子的话,描述理想的政治世界,以此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局限性,劝告王安石不要进行变法。 D .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出现“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的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王安石丢掉了从小到大学到的东西。
    4. (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将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B . 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将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C . 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将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D . 又曰/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将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5. (5)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②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