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下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表
| 1760年以前 | 1761~1796年 | 1797~1820年 |
发布圈地法令 | 208项 | 1482项 | 1727项 |
圈占农民土地 | 310000英亩 | 1830000英亩 |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材料三
2011年,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民卢伟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租赁、托管、带地入社的形式把社员们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并雇专人来干农活,土地丰收之后再付给社员报酬。因为最初加入的农民不多,土地不集中连片,大型农机具派不上用场。于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改良耕种技术提高粮食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益,并以此激发农民加入的积极性。随着农民的陆续加入,土地逐渐连成了片,大型农机具就有了用武之地。如今,该县共有32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5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8%。
——摘编自《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