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大通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凡文书都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而形成的,都会包含一定的信息内容。但文书的产生是一回事,而能否构成档案还是另外一回事。中国人虽然有“敬惜纸墨”的传统,但并非历史上所有有文字信息内容的东西都会留存下来。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文书的概念是:历史上形成的属于某个“主人”拥有的文字信息载体,在经过了选择后得以保留,之后不断累积,构成了档案。产生了文书未必能成为档案,而成了档案的文书则一定是真实产生了且得到保存的文书。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而能够成为档案则更在于选择与留存的目的性。历史上能够产生文书的因素很多,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以构成档案的还只是其中极少的部分,民间文书尤其如此。其中,主体的“选择”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成立的重要因素,大凡在今天已经构成档案的文书都是经过了“选择”的逻辑节点及践行行为后保留下来的。这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也是中国民间老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一种态度。

    那么,民间文书档案留存的原则是什么?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务实的,当人们考虑某份文书是否要留下来、予以保存的时候,最为务实和直通人性的评估原则,也是最符合人们惯常思维方式的原则是,看这东西是否有用。“有用的留下,没用的扔掉”,这个极其简朴的道理也就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形成的真理,其实质是内在契合了14世纪英国逻辑学家奥卡姆的威廉修士提出的“奥卡姆剃刀”定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具体判定什么是“有用”的问题上,至少要有三个维度予以支撑,由此也构成了文书选择的三个标准:其一是功利上的有用,亦即最基本的“有用”。拿财产转移的买卖、典当文书来说,其实它们就是证券性财产,每一份都是物质经济利益之所在,最初目的就是“今欲有凭,立此文契存照”。它们是不能丢失的,且一定要保管好,否则就是“口说无凭”,若涉及了纠纷、打起了官司,难有胜算。其他如合同、合约、阄书、遗嘱、继书、借约、税票等,都与切身利益有关,都是十分“有用”的,因此都要留存好。在已发现的民间档案文书中,也正是此类文书遗存最多。其二是记忆上的有用,如日记、备忘、便记、类抄等,它们间接地是“功利性有用”的延续和补充。其三是情感上的有用,多是曾经有用的东西,留作了纪念。

    由此可见,民间文书档案在形成上,主体性是存在的,在文书产生、选择、保存的各个环节,主体的目的性都很强。其根据是在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在于主体对自我意识行为的务实追求与持续把握。正是因为这种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所以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的民间文书档案。

    (摘编自刘伯山《民间文书档案的归户性》)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受中国人“敬惜纸墨”的优良传统的影响,我国的文书得以产生,档案得以形成。 B . 历史上促使文书产生的因素很多,主体的“选择”是文书能成为档案的最主要因素。 C . 中国历史上形成文书的数量也甚巨,但能够留存下来构成档案的民间文书却不少。 D . 有实用价值是民间文书档案得以留存的标准,这一点体现中国老百姓务实的特点。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段从解析文书和档案区别入笔,指出了历史文书的概念和文书档案的形成要素。 B . 文章将“奥卡姆剃刀”定理和民间档案文书的留存原则进行对比从而指出其同异之处。 C . 文章使用了分类法和引证法,从功利、记忆、情感三个角度阐述文书有用的三个标准。 D . 文章论证结构严谨,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论点,补充论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书的形成是有目的性的和有意识的,但不是所有的具有文字信息内容的文书都能构成档案。 B . 主体有目的的对文书进行选择与留存,这种行为使被保存的文书更具有成为档案的可能。 C . 保留民间文书体现了中国百姓对待自己历史的态度,以及对自我意识行为的追求与把握。 D . 中国乡村民间会产生大量民间文书档案,是因为在民间文书形成上主体意识与行为的普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