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下·韩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不能自脱。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韩子引绳墨 , 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伯阳立教,清净无为。道尊东鲁,迹窜西垂。刑名有术,《说难》极知。悲彼周防,终亡李斯。”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注)①伯阳:老子字聃,又字伯阳。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B .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C .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D . 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子,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由此可知韩非出身侯门,后来泛指豪门士族的年轻男子。 B . 绳,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文中含义与《劝学》中“木直中绳”中的“绳”意义相同。 C . 刑名,指战国时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为“刑名之学”,亦省作“刑名”。 D .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
    3.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主张君子应因时而动。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B . 韩非对治国有独到见解。主张依法治国,任用贤能之士,反对君主用权势驾驭臣子。 C . 韩非擅长著书立说。他悲叹廉正之人不被容纳、又考察历史得失变化、撰写大量著作。 D . 司马迁评价客观公正。他对老子、韩非的评价不偏不倚,既点明两人优点,也指出两人不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②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