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三上·盖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小小一只口罩,既是医务人员抗击疫情的装备、保护群众健康的盾牌,也见证着“中国制造”的强大能力。

    除了口罩厂家提能扩产,不少其他企业也纷纷应急转产,参与到口罩生产中,填补需求缺口。一些服装、食品乃至汽车、电缆制造等企业重组产能,全力保障口罩供应。

    面对寒假过后的用工、物流困难,面对口罩行业前期投入大的状况,一个个企业“紧急转身”,肩负起确保物资供应的重任。有企业在网上发布“我有熔喷布,谁有口罩机”的“英雄帖”,有企业发出“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誓言,彰显出共克时艰的责任担当。

    非常时期的扩能速度、转产能力,源自“中国制造”的灵活性。有关部门开设资质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对企业扩能项目的支持力度;企业应时而动,迅速打通口罩产业链上下游,折射出制造行业的快速反应能力。“中国制造”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坚强保障。

    (摘编自石羚《抗疫细节中的发展潜能》)

    材料二:

    中国原本就是世界口罩工厂,占了全球近半产能规模。二月中旬,因口罩紧张,旅居美国的亲人给我寄来口罩,取出包装盒一看,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这是真正的“出口转内销”。数周前,有美国消费者被记者问:“你们需要的口罩能在其他国家生产吗?”消费者答:“只有中国有完整生产链。”

    口罩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但同样拥有复杂精巧的产业链。口罩用的聚丙乙烯可能来自浙江,这些原料在山东被加工成熔喷无纺布再运输到河南的工厂,用广东等地生产的口罩机和辅料,最终制成口罩。一个小小的口罩,牵动了数十条大大小小的产业链。如果自身没拥有这条完整的产业链,口罩产能不可能应声而升。当然,这只是一个方面,资源得到迅速且有效的配置,也离不开强大的动员与组织能力。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一声令下,各类资源迅速集结到位,为企业快速运转提供可靠保障,亦至关重要。

    口罩生产只是一个缩影,最近全国数千家企业新增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生产业务,迅速而高效运转着,同时都见证了中国制造雄厚的产业基础。不过,必须清醒认识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距离仍然不小,仍要加倍努力。以口罩为例,世界级品牌的口罩,如美国的3M和霍尼韦尔等,价格往往是我国产品的10倍以上。这提醒我们,哪怕不是高科技产品,也可以有高附加值,也值得用心经营。

    (摘编自连海平《透过口罩感受“中国制造”》)

    材料三:

    企业的应急转产所涉及的体制、机制、税制、法制等制度,及其解决触发点定义、上下游响应、物流体系构架、征用和结算制度完善、峰值产能事后消化调整等问题的经验,是此次抗击疫情的宝贵实战经验,会成为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应急转产,也给各地区、各行业的顺势转型,创造了机会,开辟了入口。至少从中可以看到一种象征意义:相当一部分传统产业的旧产能里,潜藏着面向未来的新动能,这个从旧动能出发的新动能,规模大、成长性高、持续性强,可以加载新技术、导入新模式,从而孕育出新产品和新服务。换言之,大部分的新动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从传统、经典、常规动能的“襁褓”中接续和转化出来的。显然,搞“抛弃型转型”要千万慎重,那可能会割断了历史,打散了产业链,从而丢掉了市场。

    如何对付危机?由危转机,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如何实现由危转机?短期要看转产,中长期则要谋转型。

    因“转产”而起,因“转型”而兴,可以避免“地方性、特殊性、局部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也就是恩格斯说的“中间性危机”。在非常时期,有关职能部门“宁可过头,不敢不够”,动员企业踩足油门搞转产,甚至直接帮着踩油门、把方向盘,是有必要的。但到了现在,应该把油门和方向盘都还给企业,让企业自主“换挡”。职能部门要做的,就是把道路、加油站、服务区——也就是营商环境建设好,并及时播报天气(产业引导意见),供企业参考。

    从“转产”到“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短的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务实创新工作,比如手续容缺、责任豁免、义务推迟、奖励前置等。这都需要政策制定者走出办公室,深入企业车间,倾听一线的声音。比如,上海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到位,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很实在,很生动,很具象。甚至有人表扬,职能部门和企业形成了“统一战线”。真心希望,这样的“统一战线”,不仅是点上的,也是条上的、块上的,是系统性的。

    “统一战线”用好了,职能部门的公信力、执行力上去了,政商关系正常了,企业就可以轻装上阵,火力全开。有的国家给中方企业贴上“不可靠的贸易伙伴”的标签,我们要尽早打破它。部门要诚信践诺,提供“绝对便利、相对便宜、本质公平、全面安全”的环境,帮助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一方面运用好“不可抗力”等符合国际惯例的条款,另一方面全力加固、优化在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和价值分配网络中的位势,持续地迭代升级。

    从“转产”切换到“转型”,从“救急”切换到“谋远”,企业需要灵活度,行业需要冗余度,地方需要智敏性,国家需要集成性。当中贯穿着一条中国特色的鲜明主线——以新的治理方式,咬合、保障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这正是我们制度优势的精髓。

    (摘编自何万篷《顺势从“转产”导向“转型”》)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口罩从材料到成品,会牵动数十条产业链,非常时期,一个个企业应急转身,全力保障口罩供应,彰显出共克时艰的责任担当。 B . 企业转产涉及诸多因素,并非易事,但在非常时期,很多企业却应时而动,扩能转产,折射出中国制造的灵活性。 C . 材料二中口罩“出口转内销”现象表明,我国当时口罩紧张,但我国拥有很完整的口罩生产链,产能将“应声而升”。 D . 传统产业都潜藏着新动能,是新动能源头。应急转产,给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顺势转型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带来生机。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常时期全国大多数纺织、食品、汽车等企业响应政府号召,重组产能,口罩等医疗设备生产不断提速,凝聚起齐心抗疫生产合力。 B . 寒假过后,用工困难、物流困难、口罩供应困难;相关部门开设绿色通道,以快速打通口罩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缓解当前困难。 C . 我国口罩生产能力极强,全球近半口罩均是中国生产;美国虽然科技很发达,但是却不能够生产口罩,需要的口罩只能从我国生产。 D . 口罩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但拥有复杂精巧的数十条大大小小的产业链,同样可以具有高附加价值,同样值得我们去用心经营。
    3. (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 . 生产牛仔服的泰州天利服绣有限公司开始生产防护服,并计划今后以此为主打产品。 B . 诸多企业利用自身和制度等优势打造产业链,获取利润,在生产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C . 部分企业提高企业沟通效率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自身灵活性,大大提高了企业产能。 D . 一条生产线日产百万只口罩,相关企业迅速有效配置资源,医疗物资生产不断提速。
    4. (4) 材料三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5) 疫情过后可能会出现口罩产能过剩问题,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从政府和企业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