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上·三明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家国天下情怀、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②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民间风俗文化的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建筑中的“中国红”、中轴线、对称与不对称美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③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言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国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④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皆为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的展现。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民族的也是国际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便是一个例证。

    ⑤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冯天瑜《弘扬光大中华文化元素》)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化元素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那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质素。 B . 中华文化元素非常丰富,始终与我们的文化实践共生,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和风俗中。 C . 和世界上其他文字的起源与发展不同,汉字是由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结合的“意音文字”。 D . 汉字造就了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这种文化符号的影响深远广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先诠释概念,阐述了“中华文化元素”的内涵和外延,并指出了其存在方式。 B . 第③段以“汉字”这一案例为依托进一步展开论证,彰显了中华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 C . 第④段以《功夫熊猫》《花木兰》的成功为例,证明中华文化元素具有经典性与时代性。 D . 第⑤段紧承上文,指出了当下发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文化元素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它是海内外华人所共同信守的。 B . 从汉字文化圈的形成来看,可以肯定在较长时间内中国还将是东亚各国的文化输出源。 C .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中国红”,是古老的中华文化元素在现代社会的继承和发展。 D .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有了它,才能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