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上·信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的“信”就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育为主。

    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在家庭里从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婴幼极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管鲍之谊、范式守信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颇具警戒作用。

    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统的诚信教育,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从“小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8至15岁受“小学”教育,16、17岁受“大学”教育。两者的道德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注重行为的训练;“大学”阶段就是“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有为忠信孝悌者”。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集注》为“大学”教材,后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育,为学习包括诚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

    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承载着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种乡土社会中自然的教育,礼俗作为一种得宜的规范和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有时甚至会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通过礼俗约束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

    (摘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有四项基本的教学内容:“文、行、忠、信”,高度重视诚信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事。 B . 中国古人的诚信教育可分为蒙学诚信教育、学校诚信教育及社会诚信教育三个部分。 C . 中国古代诚信故事非常丰富,用讲故事来实施诚信教育对儿童能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D . 礼俗作为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在古代是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的前提。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中国古人的蒙学教育学校教育、礼俗教育为立论的角度,论证了传统诚信教育的运行机制。 B . 文章把传统社会关于诚信的网状式的零散信息加以挑选、统整,并以此建构了符合逻辑的行文框架。 C . 曾子:“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可论证第二段观点。 D . 文章分析了“传统礼俗文化”和“法律、制度”的内涵,是为了论证古代诚信教育对“礼俗”的影响。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社会非常重视诚信、道德教育,此传统促进了明清书院、私塾的发展。 B . 传统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差异很大,礼俗文化对当代市民诚信教育无能为力。 C . 如果家庭、学校、社会都重视诚信教育,那么完全可能培养好学生的诚信品质。 D . 挖掘出礼俗文化的巨大潜力,人们就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能诚信做人做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