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上·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民族的礼文化、乐文化效法自然而来,相辅相成。先秦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沿着伦理道德一脉,其核心价值从“事神致福”渐变为“仁者爱人”,生发出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文化形式,日益成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

    礼,源于天地之道,礼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体现在对天地之序的遵循上。人是由天道化生的,顺承天道来治理人情,这是礼文化基本的发生逻辑。礼把因血缘宗亲关系形成的长幼、远近、尊卑等级与社会关系比对、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社会差序格局的文化符号系统。礼既是社会治理体系,更是行为规范体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祭祀天地、军旅征战、婚丧礼仪、到衣食住行和待人接物,全部都深深地烙上了礼的烙印,成为人们不可须臾而离之的东西。

    “乐”的发生逻辑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因为“仁近于乐”,乐就不单纯是艺术的形式,而具有了德育功能。“乐”,“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在儒家看来,真正可以称得上“乐”的,必须是风雅中正的德音。乐文化,通过与礼文化形成功能相异却取向相合的张力结构,而通达礼文化之精神内核,并与其相得益彰。

    礼乐文化这套文化符号系统,是早慧的中华民族以特有的道德理性和人文主义为人类文明开发出的一条通向理想世界的文化之路。春秋时期,孔子“释仁入礼”,使得礼乐文化从文化符号系统转型为以文化符号为载体的儒家价值系统,完成了中华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与心的关系维度上事实与价值的双重范导,标举着以伦理道德为底色和价值支撑的“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乎”的人文主义之光。

    礼乐文化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其重点始终不离人们现实的、感性的生活图景,朝聘、乡射、冠、笄、婚、丧乃至揖让进退、洒扫庭院都有礼可循,正如朱熹所言“耳闻目见,无非是礼”。正是这种把文化活动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形态,成就了礼乐文化规整有序的生活画卷,并且从日用不觉的生活实践的空间维度的延展到赓续不辍的时间维度,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礼乐风景。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具标识性的文化形态。对先秦礼乐的现代性反思,不仅是为了凝注礼乐文化的古典余韵,守住一份文化乡愁,更应寄希望于礼乐文化能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文化使命中开出新篇。

    (《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光明日报》2020 年12月12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礼乐文化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已逐渐成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 B . 礼源于天地之道,遵循天地之序,在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渗透,是人们一刻也离不开的东西。 C . 日常生活中融入文化活动成就了礼乐文化的规整有序,使其从空间维度延展到时间维度。 D . 只有近仁且风雅中正的德音才具有德育功能,而其它的乐作为艺术形式则不具备德育功能。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了引用论证法,引用《礼记·乐记》论证了乐的发生源于效法天地自然的和谐之道。 B . 文章先总提礼乐文化,然后分别分析“礼”“乐”文化根源,接下来分析礼乐文化同世俗生活的关系。 C . 文章论证兼顾对立与统一,既兼顾礼、乐文化各自的特征,又论证了二者在整体上统一的价值特点。 D . 文章末段既肯定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价值地位,又提出了进行现代性反思的目的和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礼文化和乐文化功能不同,注定二者存在差异,而取向相同又使它们精神内核相通。 B . 礼是行为规范体系,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行为会或多或少受到礼的影响。 C . 孔子“释仁入礼”赋予礼乐文化儒家价值内涵,使之成为通向理想世界的文化之路。 D . 礼乐文化不离现实感性生活图景,这是因其不是宗教文化而是世俗文化、生活文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