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0高二上·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送穷

    黄大刚

    过小年,黄家庄家家户户要“采屋送穷”,砍下竹子,留下顶部的竹叶,制成大扫把,扫除屋顶上的蜘蛛网,对全家进行一次大清洁。“采屋”过后的青竹不能留在家里,必须送到村里的垃圾堆烧了,这叫“送穷”。丢青竹前,都要念道“送穷公,送穷婆,今年吃棵仔,明年吃阉鸡。”看着火把青竹吞没了,心中豁然开朗,没了穷运晦气缠身的重负,来年的好光景隐约可见。

    早上起来吃过早饭,张山喂鸡,把鸭子赶到水塘,转来转去,就是不去砍竹子,婆娘看不下去了,催道:“日头都出来了,还不去砍竹子采屋?”张山出去了,日头爬到竹梢时,张山两手空空回来。“你都干吗去了,竹子呢?”“我牵牛去吃草了,你急啥,有啥好急的?”张山不好声气地戗了婆娘一句。“到底你采不采屋送穷,我可告诉你,今天不采屋送穷,明日可就不兴了。”“就你知道,啰里啰嗦的。”张山声音大了起来。说实在,张山有点不想“采屋送穷”,自从当上了扶贫户,张山尝到了帮扶的甜头:帮扶的十六头猪出栏了;去年年底领到的黄牛下了一只牛崽;连续三年的水稻和瓜菜种植的肥料都是政府给的;那间住了三代的土坯房列入了危房改造,在政府补贴下,盖了起来。家里增加了收入,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找到了工作,张山总算喘了口气。

    张山的帮扶责任人是王东,村主任叫他王科长。说实在的,来得勤,节假日除了慰问品还有慰问金,挖空心思为他找脱贫的法子,特别是建新房,找有关部门鉴定,帮他填申报材料,跑上跑下费了不少精神,张山打心底里感激他。可每次统计收入,张山就很不愉快,“哪有那么多?”“不亏本就好了。”“种出来就自个儿吃,没有收入。”……张山争辩,可怜的样子,王科长有时只得顺从他。 

    王科长对他家的环境卫生很有意见,地上密布着鸡屎、烟头,还有纸屑,脏衣服乱扔。

    每次王科长都说:“山爹做一下卫生嘛,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科长,我哪有扫天下的本事?”

    “一样道理嘛。”

    “是,是。”张山把堆在椅子上的脏衣服挂到了绳子上,挥舞着手把鸡轰到了屋外。

    王科长动手帮他打扫起卫生来,拦都拦不住,张山只好和王科长一起动手。

    王科长指着整洁的屋子,说:“山爹,打扫干净点不是舒服吗?”

    张山满不在乎:“领导,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舒服的,打扫干净,不是还要脏?”

    王科长说:“山爹,你要拐过弯来,思想不要是老样子。”

    “是,是。”张山连声应着。可下次来,张山家还是老样子,脏得没法下脚。

    王科长多好的性子都忍不住,发了一通火:你干吗这样,我帮扶你容易吗?来一趟跑几十里山路,我小孩病了,都没空陪,就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跟你说了那么多次,你就是不做,这事难吗?辛苦吗?明明知道上面要求要贫困户打扫卫生,你还这样?”说到动情处,王科长的眼里溢出了泪花。

    婆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开始收抬屋里的卫生,却被张山喝住了,女人嘟囔着:“你看人家王科长……”“你懂个屁。你再打扫给我看,就你能是不是?”

    女人不解地看着他,见他很凶的样子,只得放下扫把。

    原以为太脏就可以不脱贫,没想到上个星期、王科长还有村干部和他一笔一笔细算了收入,超过了贫困线,把他列入了今年的脱贫对象。

    事实就在那里,他百口难辩。

    听村主任说,这几天有暗访组要来暗访,王科长还特意打电话让他搞好清洁卫生。

    张山如溺水者抓住了稻草,如果被暗访组抓住了把柄,肯定脱不了贫的,张山盘算着。

    张山铁了心,这次坚决不“采屋送穷”,虽说不吉利,但那是封建的说法,哪比扶贫政策来得实在?

    “山爹,还没采屋啊?”听到王科长的声音,张山的身体不由抖了一下,慌乱站了起来:“还,还没呢。砍不到竹子。”

    “这样啊,这是春节的慰问品和慰问金。你等一下,我去慰问李池,顺便帮你把竹子砍回来。”王科长把油、米还有红包递给他。

    “李池不是脱贫了吗,还慰问?”张山张大嘴巴。

    “是,可是脱贫不脱政策,一样得慰问。”

    王科长走得没了影,张山才回过神来,精神十足地收拾起屋里的东西来。

    (选自《小说月报》2020.5)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张山在每次统计收入时,总是说“哪有那么多?”“不亏本就好了。”“种出来就自个儿吃,没有收入。”表明他对自家现状还不满足。 B . 张山有时令人难以理解,王科长真心帮扶他家,周末孩子病了都不顾及看护,也跑过来看他、帮他,但也都没有打动他。 C . 当张山采屋送穷不积极时,他的婆娘说“今天不采屋送穷,明日可就不兴了。”她很着急,说明她对“采屋送穷”这事很信服。 D . 小说塑造了以王科长为代表的可敬的扶贫干部形象。他们为帮扶像张山这样的贫困户,付出了很多;周末来看望,过春节也来看望。
    2. (2) 小说开篇一段描写,有何作用?
    3. (3) 张山对待“采屋送穷”的态度,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4. (4) 有位长期关注扶贫的老者读完这篇小说,凝视着小说的结尾陷入沉思。“张山还是没有真“脱贫”,看来扶贫工作还有一段路要走啊!”他为什么这样想?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