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据悉,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将聚焦提升空气质量,中文口号为“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此次大会将采取多种措施,尽可能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例如向塞罕坝林场购买等量的碳汇、使用新能源车、尽量减少会务材料纸张等,以实现“零碳”办公。
(摘编自魏一骏、高敬《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新华社》2019年06月04日)
材料二:
胜利油田探索实践“风、光、热、储十多源微网”多能互补模式,推动传统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变。员工节能减排意识明显增强,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低碳生活成为日常。“十三五”期间,他们投产新能源利用项目61个,实施能效提升计划项目224个,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00余万吨,能耗总量和强度实现六连降,比“十二五”期间分别下降25.9%和14.9%。
胜利油田近期发布《百年胜利战略规划纲要》,规划从供给侧和消费侧全面发力,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和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培育,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全产业链效能。计划“十四五”末,年发用绿电11亿千瓦时,直接消耗能源中新能源占比达到20%,2035年前实现碳中和。
(摘编自赵士振、王维东《中石化胜利油田功勋井区实现碳中和》《中国石化新闻网》2021年04月23日)
材料三:
贸易全球化主要目的是优化全球资源配置,通过分工提升各国的福利。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化同样是为了实现全球排放的优化配置。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球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也应该是全球共同作出贡献。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可能存在政治成本和经济利益的考虑,但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全球性的协作,各国需要以应对气候变化为基础进行全面对话合作。
在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应该同时倡导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化,以贸易全球化支持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化。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化,积极倡导世界各国减少清洁能源发展的贸易障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清洁低碳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尽可能避免贸易冲突,为低碳转型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摘编自林伯强《实现碳中和须全球化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科学报》2021年04月23日)
材料四:
“碳中和”“绿色金融”成为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的热点话题。相关专家认为,中国迈向碳中和未来30年会产生几百万亿元的投资机会。
综合各种数字和研究,100万亿元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几百万亿元是大概率事件,谢振华团队发布的关于2050的报告显示,中国迈向碳中和未来三十年需要新增138万亿元绿色投资。未来技术方面的投资需求也不容小觑,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颠覆性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经济转型。实现能源体系的净零排放甚至负排放,需要加强对碳捕集、碳封存等技术的投入。除了能源领域,未来技术投入还涉及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生物科技、信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
碳中和有利于增强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动力,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光伏、风电能源成本已降低了80%,未来十年可能还会降低50%,再加上未来如果其他新能源有重大突破,比如氢能、海上风能,发展的可能性就更大。此外,中国制造业也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届时不光是中国市场、全球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市场,都可享受到规模效益产生的发展红利。
(摘编自任明超、王林《中国迈向“碳中和”未来可能要投几百万亿元》《中国青年报》2021年0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