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日:"子奇必能治阿,共载②皆白首③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④以作耕器,出仓廪⑤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⑥战,遂败魏师。
(选自《近思录》)
【注释】①阿:地名,山东东阿省。②共载:同车。③白首;老年人。④铸库
兵:溶治库中兵器。⑤仓:仓库廩:仓库中的粮食。⑥私兵:私人武器。
-
(1)
下面句子中加 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 , 固不可彻
B . 齐君使治阿使人称谢
C . 然而不胜者花之君子者也
D . 铸库兵以作耕器以我酌油知之
-
-
(2)
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 环/而攻之/而不胜
B . 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C . 夫/以老者之智
D . 魏闻/童子治邑
-
-
(3)
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逐层推进,通过比较指明了“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所谓“人和”,就是“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B . 乙文中的齐君能重用十六岁的子奇,足见齐君的任人唯贤,但“既而悔之,遣使追”,又可见他的不放心,没做到“用人不疑”。
C . 甲文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乙文则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如追者的话就是从正面表现“子奇必能治阿”。
D . 甲文中“得道(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乙文中子奇在阿县的做法,让他得到了“民心”,从而也就有了“遂败魏师”。
-
-
(4)
把选文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
-
(5)
从乙文全文看,“阿县大治” 是因为子奇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追者认为子奇必能治阿的原因是什么?
-
-
(6)
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中哪一句话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