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300多万,这是驻村干部的总数,一声令下,他们奔赴戈壁深山、江滨海畔;1800,这是牺牲在一线的扶贫干部人数,他们长眠在了那些熟悉的田野里。正是这样一支历经千锤百炼、生死考验的干部队伍,访民户、问疾苦、找路子,立下安民报国的志向,磨炼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与此同时,正因始终强调“造血”功能,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贫困群众的意志、信念、眼界。脱贫精神,由此进入当代中国的精神谱系。他们共同经历的这场精神洗礼,最终凝聚成一股形塑当代中国精神面貌的力量。
天价彩礼、薄养厚葬、愚昧迷信等陋习,一度困扰着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必然要为解决落后传统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兼容性问题提供解答,为文化革新创造必要前提。于是,一张张更新版的村规民约贴在了公告栏里,村里多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面子”文化被用来倒逼村民主动脱贫……脱贫攻坚以深入文化肌理的形式,不断冲刷着乡土社会的思维方式。效果是明显的,据媒体报道,因婚丧嫁娶的改革,仅河南一个人口60多万的县,一年就节省了一个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曾迷惘于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艰难过波。但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文化观念再造,已经给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的命题提供了现实路径。
(摘编自关铭闻《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材料二:
图:中国减贫人口时间线与扶贫大事记
来源:人民网真情数据中心
材料三:
世界各国的贫困问题复杂多样,是地理、经济、政治、历史、现实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中国在脱贫攻坚中形成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经验,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有益的启示。2018年,“精准扶贫”等理念被写入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问题的决议。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精准扶贫方略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定的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森,对贫困有个经典判断: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从产业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到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中国减贫实现了困难群众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升,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当被问及世界能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认为,最重要的是伦理与道德,还有“仁”——“仁”的意思是,尝试为人民谋利益。这在现在这个时代十分有意义。
(摘编自任仲平《气吞山河的壮阔行进》)
材料四:
在2021年2月25日上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历史性转移,首先源于历史性成就。十八大以来,从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不仅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更夯实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的根基,为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中,我们进一步彰显了制度优势、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精气神,这构成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信心和底气。
(摘编自桂从路《有效衔接,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