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八下·钦州期末) 现代文阅读

    冬季到云南去看海

    梁衡

    ①年末深冬季节,到云南腾冲考察林业,主人却说,先领你去看热海。我心里一惊,这大山深处怎么会有海,而海又怎么会是热的?

    ②车出县城便一头扎进山肚子里。公路成“之”字形,车子不紧不慢,一折一折地往上爬,走一程是山,再走一程还是山;一眼望去是树,再看还是树。只见一条条绿色的山脊,起起伏伏,一层一层,黛绿、深绿、浅绿,由近及远一直伸到天边。

    ③走了些时候,渐渐车前车后就有了些轻轻的雾,再看对面的林子里也飘起一些淡淡的云。我说:“今天真算是上得高山了。”主人笑道:“正好相反,你现在是已下到热海了。”我才知道,那氤氲缥缈、穿林裹树的并不是云,也不是雾,竟是些热腾腾的水汽,我们车如船行,已是荡漾在热海之上了。

    ④所谓热海,是一个方圆八平方公里的地热带。多少年前,这里曾经火山喷发,现在地面上仍留有许多旧痕。最奇的是地下的热海。大约火山熄灭后还是不死心,便试探着要找一个出口,地下的岩浆就悄悄地摸到这里,一直窜到离地表还有七八公里处,用炽热的火舌不停地向上喷舔着地面。于是这八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成了台巨大的锅炉,地下水被煮得滚烫,一个名副其实的热海。

    ⑤热海虽名海,但我们并不能像苏东坡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也不能如曹操那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因为这海是藏在地下的,我们只能去找几个海眼“管中窥豹”。最大的一个海眼就是著名的“大滚锅”,单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的威力。要看这口大锅先得爬上一个高高的“锅台”。我们拾级而上,还未见锅就已听到滚滚的沸水之声,头上热气逼人。上到锅台一看,这口石砌的大锅,直径三米,深一米五,沸腾的热浪竟有尺许之高。由于长年累月的滚煮,锅沿上已结了一层厚厚的水碱,真是一口老锅。大锅前又开出一条数米长二尺来宽的石槽,亦是水沸有声,热气腾腾,槽上架着一排竹篮,里面蒸着土豆、鸡蛋、花生等物。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奇特的蒸笼了。

    ⑥游人可以上去随意品尝这地心之火与山泉之水的杰作。我们看惯了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河,可谁又见过这无年无月翻滚不止的开水大锅呢?因为地处热海之上,山下山上的温泉就随处可见。浴池一个个挂在半壁,绿风白云,我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我凭栏遥望着对面林梢上升起的轻轻的雾和脚下谷底游走的云,竟有一种将军阅兵式的自豪,我又仰望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就是一条天上之鱼。天下真有这样的海吗?

    ⑦下山时我留心起这山上的植被。我知道榕树喜热,多见于福建、广东,或者西双版纳,现在能现身于偏北的腾冲定是得了地下的热气。这么一想,果然发现这方圆远近处的树的确特别,既有许多亚热带的芭蕉、棕榈,又有本地的松、柏、杉、樟,还有远古时期留存下来的曾与恐龙为伴的黑桫椤树。现在科学家已经弄清热海的来历,是这满山的绿树饱饱地蓄足了水,然后再慢慢地渗入地下,经地火加热后又悄悄送回地面,这个过程七十五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湍流不息。

    这么说来,我们现在既是行在密林之中,又是站在历史的河岸上。这块神奇的土地,我已说不清到底该叫它热海还是绿海,抑或岁月之海。其实它就是一个为地热所蒸腾,绿树所覆盖,岁月所打造的令人陶醉的生态之海。

    (选自《梁衡经典散文》,有改动。)

    1. (1)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题目简洁直白明了,点明了出游的时间、地点和游览的景点。 B . 第⑤段作者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C . 第⑦段描写了山上丰富多样的植物,旨在突出作者在植物学方面的博识。 D . 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徜徉山水之乐,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2. (2) 本文第①段有哪些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请你结合文章谈谈。
    3. (3) 游记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充满美感,请细读文章第②段,任选两处进行品析。
    4. (4) 梁衡先生认为看景的高级别应该是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从景中看出情韵和道理,让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人的心律共振,让人与自然对话交流。作者在本文中看景就达到这样的高级层次,请你参考例句的示例,就第⑧段划线句子进行简要评析。(80字以内)

      例句:“我环顾四周,做一回精神上的沐浴”。

      示例:这句话的意思指大自然带给“我”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净化。由此看出,大自然的奇观震撼着作者,让作者感悟人生的真谛,达到自然美的韵律与人的心律共振的高级看景层次。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