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下·湛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I、似的。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我从此人的吆喝中知道了一个一般地理书上所不载的地名:板桥,而且永远也忘不了,因为我每天要听好几次。板桥大概是一个镇吧,想来还不小。化风丹大概是一种药吧?这药是治什么病的?我无端地觉得这大概是治小儿惊风的。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在昆明呆着呢?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吗?

        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虼蚤药!”

        壁虱即臭虫。昆明的跳蚤也是真多。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l”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都长得很秀气。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下一点盐,蒸熟,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淡而无味,虚泡不实。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阴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他很爱看这些马:黑马、青马、枣红马。有一匹自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它总不好好走路。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总是腰腰衷衷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騕騕褭褭。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若是谱出来,就是:

        1 #556-1 532-l

        椒盐饼子——西洋糕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捏着鼻子——吹洋号。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模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合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他妈已经先去了。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这孩子长得不难看,大眼睛,样子挺聪明),换了一身干净衣裳。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忽然回过头来看看。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他没有看见我,我去看一个朋友,正在倚门站着),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写过的一篇旧作,原稿已失去。前年和去年都改写过,这一次是第三次重写了。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九日记)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描写了多年前昆明街头各种吆喝叫卖声,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一幅四十年代富有特色的昆明生活风俗画,类似反映地域风俗文化的小说还有鲁迅的《社戏》。 B . 卖糕饼的孩子年少丧父,身世可怜,但他少年老成,十分懂事,做糕点铺的小伙计时工作尽职尽责,毫不贪玩,辛苦繁重的工作使他早早失去了孩童的童趣童心。 C . 小说刻画了收破衣烂衫的中年女人、卖化风丹的贵州老乡、卖杨梅的苗族少女等从事不同职业的底层劳动者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艰辛、不幸生活的巨大同情。 D . 小说主要写了卖糕饼孩子的故事,却以“职业”为题,意在阐明职业对人的生活的框定,对自由的取消,这一标题使小说内涵更深远,拓宽了反映现实的广度。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对收破衣烂衫、卖化风丹、壁虱药等叫卖声的描写,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埋下伏笔,同时各种忙碌的叫卖声也表现了动荡年代人们生活的奔波劳碌。 B . 将卖糕饼孩子的吆喝声用音乐简谱的形式标注出来,既使吆喝声具有现场感和表现力,体现了作者记忆之深刻,同时还增添了文章的新颖度,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C . “椒盐饼子西洋糕“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反复的修辞手法既使卖糕饼孩子的吆喝声得到强调,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又能在结构上形成回环照应。 D . 这篇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模式,情节上也没有典型的矛盾冲突,语言充满生活气息,体现了作者对小说散文化的艺术追求。
    3. (3)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叙述故事的好处。
    4. (4) 小说以卖糕饼的孩子在无人的巷子里吆喝“捏着鼻子吹洋号”结尾,请简要分析结尾的艺术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