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0八上·曲阳期中)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的诗和远方

    江志强

    在冀南山区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是邯郸。而在她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津、杭州、美国西雅图等地,却从未涉足。她时常端详着墙上的旧地图,神思千万里,徜徉在每一个牵挂的地方。

    将光阴拉回三十年前,家乡交通不便,想出趟远门,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天不亮就得上路,翻山越岭几十里,到县城火车站买票。买好票,还得在站台上苦熬好几个钟头。终于盼来了火车,像见到了救命稻草,背起沉重的行李,兴高采烈冲上车,晃晃荡荡驶向远方。因此,若无要紧事,母亲不会打破空间的局限,而宁愿在大山里蜗居一生。

    那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分到“邯钢”工作。母亲抱着我,陪着爷爷奶奶,时常往返于大山与邯郸之间。到邯郸之后,停留时间并不长,多则三五日,少则一两天,即打道回山。

    后来,邯长(邯郸到长治)高速公路开通,从大山通向邯郸的路一下子缩短了很多,无须到县城坐火车,只须步行三五里,便到了公路路口。待到那辆红白相间的客车从山西方向开来,母亲踮起脚,高高地举着手,可劲地招着。车停后,先让爷爷奶奶上车,二老上车后,母亲高高地举起我,递给车上的爷爷,然后拎起大包小包上车。高中毕业后,我穿上了军装,来到浙江西南部山区的一座军营。彼时,我坚持每周给母亲写封信。据父亲说,母亲每回收到我的信,总是颤悠悠地捧着,如获至宝,端详着信封上的邮戳,向父亲打听通向部队的路:从家乡乘坐4482次火车,到德州转车,搭K101次火车,直抵浙西南……

    然而,母亲却从未踏上K101次火车,皆因爷爷奶奶身体已不如前,弟弟妹妹忙着考学,几个姑姑相继出嫁,父亲忙于工作,日日早出晚归……母亲那单薄的身子,成为这个普通农家的顶梁柱。

    几年后,弟弟考上了天津大学,母亲又多了一份牵挂。

    在一次庙会上,母亲买了一幅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端详着地图。她的目光里,只有两处地方最有魅力,一是浙江,二是天津。因这两个地方有她的儿子。与此同时,她也用各种渠道搜集天津和浙江的讯息。每逢打电话,她竟对这两处远离故土的地方如数家珍: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杨柳青年画,甚至连霍元甲、张伯苓、严修、李叔同、马三立都能脱口而出,一个个“天津符号”,成为母亲口中的“关键词”。浙江虽说更远一些,母亲却记住了很多地名,除了杭州、温州、宁波、嘉兴等人人皆知的地方,还知道了我当兵附近的市县,如丽水、龙泉、缙云、云和……

    妹妹高中毕业后,飞越大洋,到美国西雅图打工。于是,母亲屋里的墙壁上又多了一张世界地图。她戴着老花镜,目光越过广阔幽蓝的太平洋,看着彼岸的西雅图。当妹妹到伦敦一家公司实习,母亲又转过身,将目光移向了大西洋畔。母亲的房间并不大,却装着中国南北,装着世界。这几年,我和弟弟妹妹相继回乡工作、生活。我们商量,应该带母亲到天津、杭州游历一番,如果有条件,去一趟西雅图。谁知,母亲却摆摆手,拄着拐杖站到了地图前,说:“你们都回来了,守着我,再也不走了,我还图啥呢?在山里不也挺好吗?”

    听着母亲的话,我感慨万端。母亲一生,与大山、土地为伴,可她的日子过得并不苟且。因为,她把我们抚养成人,使我们能学业有成,成家立业,平安生活。小小的家庭,开枝散叶,幸福美满。这,是她最渴盼的诗和远方啊。

    1. (1) 母亲是用哪些办法来消解自己对儿女的牵挂的?请简要概括。
    2. (2) 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母亲每回收到我的信,总是颤悠悠地捧着 , 如获至宝,端详着信封上的邮戳,向父亲打听通向部队的路。

    3. (3) 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
    4. (4) 如果将文章标题改成“母亲的牵挂”好不好?为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