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简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一种历史逻辑

    王跃文

    孟子尊为亚圣,后人没有不知晓的。而与孟子同时代的大学问家邹衍就鲜为人知了。还有苏秦,幸好他有勾连六国、合纵拒秦的事才让后人记起,不然也会默默无闻的。可今人哪里知道,当时吃得开的偏偏是邹衍、苏秦之辈,孟子却是备受冷落。当时诸侯割据,战争频繁,一些学问人便游说诸侯,争相兜售自己的学说,以图济世救民。当时最风光的当属邹衍。他到梁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去赵国,平原君侧着身子伴行,并用自己的衣服把他的座位擦干净;上燕国,燕昭王不仅恭迎到国界,而且亲自替他清扫道路。一个学问人,为何受到如此高的礼遇?原来邹衍谈的是阴阳玄妙之术,各国君主听了觉得高深莫测,几乎把他视若神人。苏秦讲的是攻伐之道,正是诸侯们安邦自保或图霸天下所需要的。苏秦受到各国诸侯礼待,居然身佩六国相印。中国历史上,像邹衍、苏秦这么神气过的读书人没有几个。

    可是孟子就可怜了。那位亲自去郊外迎接邹衍的梁惠王见了孟子,连先生都不愿叫,只叫他“叟”:老头儿,你不远千里到我这里来,不知你有什么办法为我国谋利?孟子得孔门真传,怎么会开口就是利?于是他回答说:为什么要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孟子便把仁义之道说了一通,叫梁惠王行仁义就够了。梁惠王哪里听得进这些东西,便以为孟子迂阔。

    好在最后发言的是历史。受到万世尊崇的并不是邹衍,也不是苏秦,而是曾经落寞不堪的孟子。现世浮华与万世尊荣总是融不到一起去,这似乎是条教人无奈的历史逻辑。现世总是势利的,只能让圣贤们备受苦难,正如唐玄宗感叹:“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孔子也罢,孟子也罢,他们不论生逢何世,命运永远不会好的,因为现实中的人们永远都是短视的。孔子的弟子子贡懂得经营之道,赚了不少钱,就连孔子晚年的生活也是靠他周济的。于是就有人拍马屁,说子贡的学问比老师的还要好。好在子贡毕竟是孔子高足,太了解自己的老师了,就对人说:你们哪里知道,我好比小门小户的房子,院墙太矮,人们一眼就可以看清里面的家当,所以你们说我了不起。而我的老师,就像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宫墙太高,人们不知道里面是如何的豪华高贵,而且你围着宫墙绕一圈,连门都找不到。我怎么可以同我的老师比呢?

    有时我恍惚间会觉得自己正身处孟子时代。身边冷不防就会冒出个神人,虽说他们斗大的字认不得几个,更别说有邹衍的学问了,可他们却是风光不让古人,他们能够呼风唤雨、左右逢源,全因为他们有一套再实用不过的谋生手段。但是否也有人全然不顾现实的冷酷,在追求一种他们认为是高尚的东西呢?我想一定是有的。只是这种人不仅没有现世的荣华,还会被那些自命不凡的庸人看作傻子。

    但历史自有它幸运的一面,总会有些人不在乎过眼烟云,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只是为了天下苍生。譬如宋代大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类也因此而总有光明。

    (注)①逻辑:客观规律性。②栖栖:忙碌不安。

    1. (1)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 梁惠王听不进孟子的仁义之道,这说明战国时期非常急功近利,战国以后这种心态才有所改变,抱有为天下苍生终极关怀志向的才渐渐多了。 B . 第三段中引用的唐玄宗的话体现了唐玄宗对孟子的遭遇的理解与同情,印证了“现世总是势利的,只能让圣贤们备受苦难”这一观点。 C . “子贡懂得经营之道,赚了不少钱,就连孔子晚年的生活也是靠他周济的”,于是,有人趁此赞美子贡而完全否定孔子,这是世俗短视行为的体现。 D . 本文说古论今,既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又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说理,在分析说理中揭示了一种有价值的人类发展的历史逻辑。 E . 本文是一篇杂感随谈,论事说理娓娓道来,自有一份从容不迫的语言魅力,这得力于作者对历史细节的洞悉明辨,足显作者见微知著的慧眼。
    2. (2) 孟子满腹经纶却备受冷落,而邹衍、苏秦则受到当时诸侯王公贵族的恩宠,这说明什么问题?请结合文本用一句话作答。
    3. (3) 作者于文中真正想告诉我们的“一种历史逻辑”指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