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1八上·长春月考) 1840年以来,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虽然遭遇了各种挫折,却仍然在孜孜以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却完全被忽略了——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李鸿章因为洋务,被天下的读书人唾骂,也因为洋务,被天下的世俗功利之人崇拜,而我之所以推崇他、责备他、惋惜他,也是因为洋务…….

    李鸿章出生以来,实为中国与世界发生密切关系的时代,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艰难的时代。——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中华民族的觉醒由1300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中宣告于世……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的集群,他们的共识更多地来自对民族前途的思考,并且把抵御外辱与改革内政合为一体,就其反映的时代意义来说是前代人们所不可比拟的。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在民族危机日趋深重和康有为屡次上书警示之下,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这一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1. (1) 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一事件?被这场运动所“忽略”的西方文明中“另一些更为可取的东西”是指什么?在这场运动中我们具体学习了哪些内容?(写出两点即可)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读书人、世俗功利之人和梁启超对李鸿章分别是什么评价?
    3. (3) 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 (4) 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引发“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依据材料三,指出为什么说公车上书者们超越“前代人们”。作者分析的“公车上书”在当时起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5. (5)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领导“公车上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写两位)他们属于哪一阶级派别?
    6. (6) 据材料四,指出光绪帝实行变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概括光绪帝实行变法的根本目的。
    7. (7) 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