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眉山月考)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座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公叔既死,乃遂西入秦,鞅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B .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C .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D .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庶孽即庶子。庶,与“嫡”相对,非正妻所生之子;孽,妾所生的儿子。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 B . 社稷指国家。社是五谷神,稷是土地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用“社稷”借指国家。 C . 惠王是称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给予的一种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惠王是褒谥。 D . 五伯即“春秋五霸”。五伯通常指春秋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五位君主。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商鞅少好刑名,才堪大用。他年轻时喜欢法术之学,辅佐魏国国相公叔座做了中庶子。他的奇才贤能,被公叔座看中并主动向魏惠王举荐。 B . 商鞅机智过人,终遇明主。商鞅一直未得到魏的重用,他深知魏惠王无识人之智,便在公叔座劝说下离开魏国,后来得到秦孝公的重用。 C . 商鞅举措果敢,信念坚定。当秦孝公担心变更法度会受到天下非议而犹豫时,他以高人之行、独知之虑的道理和圣人之举说服了秦孝公。 D . 商鞅力排众议,主张变法。商鞅认为甘龙所说是世俗的说法,用史实劝谏秦孝公不能与因循守旧的人或拘泥于书本见闻的人共议变革。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