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教育。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提升和完善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自身人格。“大语文”观将语文教育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
“大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教参及学习资源的科学化、教研培训系统的支持,让公立学校系统在十余年课改的基础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
【材料二】“大语文”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可选择。守正创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教材上,已经进行了专题学习、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等富有成效的探索。
“大语文”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例如在双师课堂、技术辅助课堂等方面,双师课堂让一个学生享有两个老师的陪伴。主讲老师教学经验丰富,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授课;辅助老师则在现场或网上陪伴学生,督促学生认真进入学习状态,课后还会把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的参与感、成就感和存在感都超过传统课堂的体验。
【材料三】“大语文”的倡导已经引起全社会对语文的关注,语文课程教学变革呈现出诸多有效的元素。正是因为这些新鲜元素的出现,“大语文”才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追捧。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怎样用教材来教“素养”,而不只是知识记忆、课文分析;如何借助教材拓展阅读资源、打开学生的语言生活,“大语文”还需立足实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才能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材料四】“大语文”不仅局限于有趣的课程名称,还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语文教学过程的“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引领学生透彻领会词句含义、准确应用,改善过度积累与使用热词、新词带来的“领会精神”“心领神会”的模糊感,达到表达准确、生动、得体的效果。
而语文课程还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人文性多数都是有“分量”的,是“厚重”甚至是“沉重”的。对这些内容领会、思考、内化的过程,不是单纯以生活化语言、幽默的表达、轻松的氛围能够实现的。
在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专注地聆听、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授予、方法的总结,更要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习、生活、家国、生命,这些主题,都是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来认知、体会、思考的。我们的课程也要在适当轻松、贴近学生之时,带领他们深入、深刻学习这些内容,如此才能让“大语文”在“分量”上成其“大”、就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