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半个多世纪前的塞罕坝,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景象,树曾是最稀罕的东西。清朝晚期,树木被大肆砍伐,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往北是茫茫大漠,往南是京畿重地,这道连南接北的重要生态屏障,轰然倒下了。1962 年,369人肩负使命,豪迈上坝。短短两年的时间,他们便种下 6400 亩落叶松,然而成活率却不到 8%。1964 年的春天,林场职工连续大干三天,在荒地上种满了自己精心改良后的落叶松幼苗。20 天后,96.6%的幼苗开始放叶。然而,好景并不长。1977 年和 1980 年,林场接连遭受灾害,32 万亩林木毁于一旦。
——选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材料二:
塞罕坝人攻克了道道技术难关,并经受住了雨淞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考验,先后改进了造林机械,改进了传统遮荫育苗法,开创了高寒全光育苗技术,创新了三锹半植苗法,引进了抗旱树种樟子松,解决了主要树种集约经营……如今,塞罕坝早已从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 11.4%提高到 80%,林木蓄积量由 33 万立方米增加到 1012 万立方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中连片的人工森林。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 2.74 亿立方米,释放氧气 57.06 万吨,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
——《光明日报》
材料三:
“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精神的高度概括,深刻揭示了塞罕坝精神的丰富内涵。从因林而生到与林共进,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与汗水铸就的绿水青山,在岁月更迭中变成金山银山,诠释着绿色发展的真谛,昭示着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美好的前景。
——《央视网》
环境改造难度很大。
B .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植树造林结果不同可以看出,只有科技才能改变一切,艰苦奋斗精神只起一定作用。
C . 从材料一和材料三可以看出,塞罕坝如今的景象是一代代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结果。 D .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发展中的中国一直致力于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谈一谈你对“绿色”和“红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