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浙江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灰色的月亮[注]

    [日本]志贺直哉

    立在东京车站的失掉了屋顶的走廊里,虽然没有风,却感到一阵阵的寒气,幸而出来的时候穿了一件夹大衣。同来的两个人,搭上先到来的绕道上野的车子走了,我一个人留在后面,等候绕道品川的车子。

    天空阴暗,灰色的月亮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大概是阴历初+,月亮很低,不知什么缘故,看来好像很近。时间是八点半的样子,人很少,宽大的走廊显得更加宽阔了。

    远远望见电车的头灯,不一会儿就突然近了。车内乘客不多,我在对面的车门边,找到了空位子坐下。右首是一个穿束脚裤子的五十岁光景的妇人,左首坐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他大概是少年工人,背对着我,因为座位上没有靠手板,他就横坐着,面对着车门。我刚上车的时候偶然瞅见这孩子的脸,他闭着眼睛,茫然地张着大嘴,上半截身子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不是他故意在摇晃,是身体往前面倒下去,再直起来,又倒下去,这样不断地反复着。如果是打瞌睡,这样打个没完,叫人瞅着不好受,我出于本能地跟着少年工人保持了一段距离。

    车子到有乐町、新桥,上来了许多乘客,有几个像是买了东西回家的。一个二十五六岁红圆脸的青年,把扛在肩上的一只挺大的帆布包,放在少年工人身边,劈开双腿在旁边站着。在他后面,又被人挤上来一个也扛着帆布包的四十来岁的汉子。汉子上车后,望了望前面的青年。

    “搁上去行吗?”也不等人回答,就把肩上的包往下卸。

    “慢着,压上去不行。”青年护住自己的布包,回头望着那个汉子。

    “啊,对不起。”他抬头望一望行李架,行李架上搁不下他的包,他只好在狭窄的地方局促地侧着身子,仍旧把包扛在肩上。

    青年觉得对不起他,说汉子那个包,可以搁一半在他和少年工人座位的中间。

    “不用了,并不沉,只是嫌累赘才想搁一搁,不用了。”那汉子这么说着,轻轻地点了点头。我在旁边看着觉得很惬意,这时节,看来人的脾气都变好了。

    车子过了滨松町,接着到了品川,有人下去,可是上来的人更多。这期间,那少年工人仍旧前仰后合地摇晃着他的身子。

    “啊,看他这张脸。”有人这么说了。说话的是四五个像公司职员中的一个,他的同伴都笑起来了。我这边望不见少年工人的脸。可是那公司职员说得可笑,大概那一张脸是可笑的。车子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那时候,圆脸的青年回头望一望身后的汉子,用手指头点点自己的胃部,小声地说:“看样子差不多啦。”

    那汉子好似吃了一惊,默默地望了一望少年工人说:“是吗?”

    刚才那些发笑的人,好像也觉得有点奇怪:“是有病吗?”

    “恐怕是喝醉了吧。”

    他们这样猜测着,其中一个人说:“看样子也不像。”这样,大家好像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立刻不作声了。

    少年工人的粗布工作服肩头是破的,从里边钉上了块手巾布,他倒戴着一顶军帽,帽檐儿下露出肮脏的脖子,瘦得可怜。他现在不摇晃身子了,脸不住地挨擦着车窗与车门之间的那块夹板。这样子完全是一个孩子,在他迷迷糊糊的头脑里,大概把这夹板当作谁了。

    “喂!”站在前面的那个大汉用手拍一拍他的肩头,问了:“你上哪儿去?”少年工人没有答话,那汉子又问了一声。

    “到上野去。”他很忧郁地回答了。

    “不对啊,你坐反了,这是到涩谷的车啊。”

    少年工人站起来想往窗外看,身体失去了重心,突然向我这边倒过来。当少年工人向我倒过来的时候,我几乎条件反射一样用肩头把他顶回去了。这完全是出乎意料的,但我后来想想真觉得奇怪。这动作跟我当时的心情是完全相反的,自己也觉得惊奇。当我把他顶回去的时候,他的身体没有什么抵抗力,这使我心里更觉得不好受。我的体重现在已减到九十多斤,可是少年工人的身体却比我轻得多。

    “在东京站已经在车上了,坐过站了——你是在哪儿上车的?”我从他身后问了。

    少年工人没回过头来说:“在涩谷上车的。”

    “从涩谷上车,绕了一个大圈子。”有人这样说。

    少年工人将脑门贴在窗玻璃上,想往窗外望,一会儿又不望了,用仅能听见的低低的声音说:“到哪儿,都没有关系。”

    少年工人这句自言自语的话,后来一直留在我心里。

    身边的搭客们,以后再没谈那少年工人,大家觉得反正没有办法了。我也是其中的一个,觉得反正没有法子了。假使我带着吃食,我会送给他安一安自己的心;如果给他钱,即使白天或许也买不到吃的,何况现在是晚上九点钟了。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了电车。

    这是1945年10月16日的事情。

    [注]小说写于1945年11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此前美军对东京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电车内四五个公司职员模样的人用诙谐的语气取笑少年工人东倒西歪的样子,几个人的笑声令车厢里出现了“一点快活的气氛”,说明电车上的乘客们一点也没有同情心。 B . 文中少年工人用低得几乎听不到的声音应了一句“去哪里都是一样”,这句充满绝望和无奈的话语暗示了他黯淡的命运,他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迷惘,任凭电车将他带到未知的地方。 C . 文章最后我“带着黯淡的心情”在涩谷站下车,此时“我”的这份“黯淡的心情”,不只源于无法帮助少年工人的失落,更隐含着对战后颓废的世相和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 D . 本文以遭受空袭后的东京为背景,刻画了一个因粮食短缺而即将饿死的少年工人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透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被战争裹挟的人民的同情。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描写“我”、电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迷茫无奈的处境和阴郁的心境,表现了战后在物质上陷入匮乏、精神上陷入迷茫的日本社会。 B . 前文主要写“我”眼中的少年工人,后来转入写乘客眼中的少年工人,叙述视角的转换,增强了小说的叙事张力。 C . 志贺直哉素有“短篇之神”的美誉,其小说以善于揭示独特环境中人物的心境著称,被评论家称为“心境小说”。本文很好地体现了“我”、电车里的少年工人和其他乘客的心境。 D . 小说叙述了我夜晚乘车的一段经历,既无惊人的事件,也无曲折的情节,更没有人物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整体上平淡无奇。
    3. (3) 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4. (4) 文中画线句子在作者的草稿中是这样写的“天色阴暗,大概是阴历初十,白色的月亮低垂着,朦胧地照着日本桥旁烧焦的废墟。”为什么这么修改,请说说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