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昌吉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部艺术史全是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静安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②在西方文艺中,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代谢的痕迹也是如此。各派有各派的格律,各派的格律都有因成习套而“敝”的时候。

    ③格律既可“敝”,又何取乎格律呢?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要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可以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太白的七古,王摩诘的五律以及温飞卿、周美成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④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么?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的地步也决不足与言创造。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文人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⑤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决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役;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是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⑦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规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白石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⑧孔夫子自道修养经验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不逾矩”,艺术的创造活动尽于这七个字了。“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孔夫子到快要死的时候才做到这种境界,可见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大非易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文艺的派别代谢和中国文学史的文体变化有着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共通规律。 B . 格律都有格式化的倾向,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但一流的艺术家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 C . 末流文人写作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D .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艺术史落笔,提出格律可敝的观点,进而引出是否要提倡格律的问题。 B . 文中引用《人间词话》,阐述艺术史全是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及原因。 C . 文中用钟摆摇动与市场的嘈杂声作比喻,论证“艺术由整齐到变化难”的观点。 D . 文章着重从古今创作实践的角度进行论证,表明了作者对格律的态度,肯定了格律存在的意义。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同的文体、文学派别的文学作品,通行久了就一定会由盛转衰。 B . 变化就是创造,创造不能无格律,只有遵循格律才能进行创造。 C . 在艺术创作中,一味的整齐和一味的变化都是单调的,要避免单调应从整齐入手。 D . 循格律而能脱化格律绝非易事,是道德家和艺术家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