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一上·哈尔滨期末) 论述类文本阅读

    顾拜旦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这意味着主要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顾拜旦强调比名次更为重要的人的“审慎”“勇敢”和“高贵”。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

    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但“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

    早期的人类文明都十分强调“勇敢”的德性,孔子将“智”“仁”“勇”视为“天下之达德”,这跟早期人类严酷的生存环境有一定关系。比如,《礼记·聘义》在介绍“聘射之礼”时就点出这种礼节所包含的“勇”的特质。“聘义”是诸侯之间的通问修好之礼。这种礼仪活动,“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因为这种礼节要从天刚亮的时候,一直持续到日暮。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礼记·聘义》)。

    “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的仪式十分隆重,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专注的内心,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而持弓矢时的审慎和沉稳才能让箭射中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君子动机和目标完美结合的体现。

    《礼记·射义》甚至将“射礼”的过程誉之为“仁之道”,因为仁者必先正己,而射礼也要求射者先正诸己,然后才开始发射。如果射出的箭不能射中目标,既不会怨外在环境,也不会对胜过自己的箭手心存怨念,而是首先要反省自己什么环节没有准备得当,这也与君子反求诸已、不断内省的特质一致。射礼还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既可以考察其社交能力,也能从中观察其德行。

    然而,射礼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和“谦让”关系的描述。我们先来看《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按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大射之礼,竞赛双方要三作揖然后才开始比赛。在朱熹看来,君子向来不与人争,若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参与射箭比赛。但比赛中,他一定会表现出从容谦逊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不当的手段去竞争胜利。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光明日报》2021年7月17日)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体育赛事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为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战斗”更富有价值。 B . 在培养君子人格方面,中国儒家的教化观念和顾拜旦的一些体育思想有共通之处。 C . 中国古代存在这样的情况,和平时期射礼用于礼仪活动,战争时御礼则用于作战。 D . 《论语》及朱熹对竞争和谦让关系的理解,与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接近。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借助求同思维,阐述了儒家“六艺”与现代体育精神在诸多方面的相通之处。 B . 第二段文字从两个不同 方面,揭示传统儒家对“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的原因。 C . 第五段引用《礼记》中 说法,意在阐释历练“射”这一素养的基本动作与流程。 D . 结尾段采用辩证分析方法,阐述了君子对“竞争”与“谦让”时机的理解与把握。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体育对人格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顾拜旦尤其看重“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的人格。 B . “六艺”中“射”和“御”与现代体育的关联性最强,且前者与现代体育的关联更复杂。 C . 射礼之所以被誉为“仁之道”,在于君子通过射礼练习正己和反求诸己来铸炼“仁”的品格。 D . 君子即便是身处比赛之中,也一定要表现出从容与谦虚,因而不适于参加奥林匹克比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