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1高二上·丰台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则相与笑之曰:“”               鄙:低贱 B . 上下相移用以                    济:帮助、救济 C . 国家罢                            兵:士兵 D . 之以为厢兵                      籍:登记
    2.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 天下之本也                  古之长大壮健任耕 B . 是未原为政本末也               或不免乎狗彘 C . 知务农不知节用以爱农         其次不及尺度稍怯弱者 D . 况肯冒辛苦战斗乎                农隙则教之战            
    3.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

      但是如今当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审理断案罢了 B . 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 C . 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这样就不容易骄傲懒惰 D . 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

      而官吏们说:“不收留(高大壮健之人)当兵,恐怕(他们)就会做强盗”

    4.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作者用古之为国者与今之为吏者作对比,突出了农业对国家的意义。 B . 第二段,作者用事实说话,生动形象地揭露出当时国家农业方面存在的弊病。 C . 第三段,作者对日益骄惰的士兵不能够承受辛苦徒有虚名而感到深深的忧虑。 D . 第四段,作者认同官吏的观点,认为招兵就是导致人们趋于游惰的主要原因。
    5. (5) 作者将题目命名为《原弊》,即推究农业的时弊。当时的农业有哪些弊端?造成这些弊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