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齐齐哈尔开学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目光

    余秋雨

    我原本的专业,是世界戏剧学,兼及国际人文美学。直到我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还没有写过一篇散文。

    写散文的起点,那篇《因爱而勇》里约略提到。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委屈。居然有那么多自称知识分子的人到处撰文、演讲,滔滔论述“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即便在所谓“寻根热”中,不少热点也是以此为主旨。只要是中国人做的,什么都错,而且错得愚蠢、可笑、荒唐。对比的坐标,全在西方。

    表面上,他们没有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实际上已经否定。因为我对文化的终极理解是“集体人格”。所谓“民族的劣根性”“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终极意义上否定了“集体人格”,因此也否定了中国文化。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想在他们表情间找到一丝把自己也包括进去的愧疚。但是没有,他们的口气始终居高临下,睥睨方圆,以为自己刚刚从天上下凡。

    对此我不能不生气。我长期研究西方的最高哲思和预级艺术,也熟知他们的远征血火、掳掠罪恶,怎么能容忍一帮既不了解西方也不了解东方的中国文人胡言乱语,天天毒害大量民众?

    就在这时,我读到了英国哲学家罗素对中国的论述。罗素一九二一年到中国来考察,当时的中国备受欺凌,一片破败。让人看不到希望,但是这位哲学家却说:

    进步和效率使我们富强,却被中国人忽视了。但是,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白种人有强烈的支配别人的欲望,中国人却有不想统治他国的美德。正是这一美德,使中国在国际上显得虚弱。其实,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国家自豪得不屑于打仗,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

    说实话,读到“在我们骚扰他们之前,他们还国泰民安”时,我哽咽了。

    罗素对中国历史了解不多,却显现出如此公平的见识。这种公平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催促我必须为中国文化做一点事。

    于是,我辞职二十三次终于成功,单身来到甘肃高原。当时宣布的目的是“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而我内心的目标却更为学术:让中国人找到集体身份。

    若有可能,我还想用点点滴滴的理由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罗素说“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

    要说服自己和别人,理由必须是感性的、具体的,因此,我不在图书馆里查阅汉唐,而要独自在沙漠中行走。

    我们以往,在受屈、愤怒、反驳、辩论时,用的大多是大话和结论,听起来慷慨激昂、气势不小,实际上却无法平静地向外界说明自己,因此并没有什么力量。

    更重要的是,我们举起的标帜,大多是历史逻辑、国际政治、经济数字,而不是文化。大家经常把文化放在口上。而不是放在心上。不相信文化真有那么大的力量。

    但是,罗素说了,“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

    于是,我决定,既然要为中国文化说话,就必须用最纯粹的文化方式,让一切向往文化的陌生人都能倾心。

    这样,我的主要行为就成了这样两项——

    第一,实地考察古文化的遗迹和废墟,必须亲自到达;

    第二,边考察边写散文,而且是美文。因为只有美文才称得上“纯粹”的文化。

    这就是我开始在荒原小客栈里写作《文化苦旅》的由头。

    说起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队伍已经不小,但是,这支队伍基本上由学者组成,他们都以学者的目光,做着学者的事。

    我也是学者,但我打开了散文的目光。

    不错,散文不仅仅是文笔,首先应该是目光。

    以散文的目光看中国历史,也就引进了广大读者最饥渴又最动心的眼光。这种目光的特点是: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复,厌倦概念;着意诗情,着意人伦,着意发现,着意惊奇,着意细节。

    我就顺着这种目光,取舍沿途所见所闻,结果,选择出来的一切与我原先的学术目光差别极大。但学术目光也有作用,那就是在散文目光中加了一层“重大意义”的网筛。

    这样一来,我写敦煌,就会凭想象写出自己与斯坦因的车队对峙在沙漠里,然后自己大哭一场的情景。然后,我系统阐释了庞墟文化、非攻文化、魏晋文化、乱世文化、两难文化、拜水文化、藏书文化、书院文化、晋商文化、清官文化、流放文化、科举文化、君子文化、小人文化……

    这些文化,在我之前,大多没有人以专题方式完整写过。这就是说,散文目光帮助我开启了这些重大课题在当代立身的起点。由此可知,散文目光,能够超越疲庸的历史流行话语,诗化地思索天下。

    挖据出这些文化还是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是让广大不熟悉历史的朋友乐于接受。于是,散文的语感、节奏、文字起了关键作用。这就使《文化苦旅》等作品拥有了大量急于在文化上认租归宗的读者,而且,在海内外保持了几十年的热度而不减。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将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否定中国文化,令人愤怒。 B . 作者认为人格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对中国文化的否定就是对中国集体人格的否定。 C . 读到罗素对中国的评价时,“我哽咽了”,哽咽主要是因为作者对罗素充满感激之情。 D . 作者不选学术目光,但学术目光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着散文目光所没有的厚重感。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运用比喻修辞将那些诅咒中国人的中国人比作天上下凡的神仙,语气中充满了不

      屑和嘲笑,嘲笑他们的浅陋无知、自以为是、高高在上。 B . 罗素的话将白种人和中国人进行了比较,白种人好战而中国人有喜欢和平的美德,指

      出中国人不是没有能力称强,而是不愿意控制他人。 C . 本文在恰当的地方运用了一些整句,比如“厌倦陈腐,厌倦狭窄,厌倦枯燥,厌倦重

      复,厌倦概念”,表现了作者极强的锤炼语言的能力。 D . 本文思路清晰,作者从自己写散文的起点谈起,深入阐述了文化对中国的重要性,最

      后又指出运用散文表现中国文化的好处,结构严谨。

    3. (3) 文章提到罗素对中国的看法,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 (4) 阅读全文,分析余秋雨为什么要用“散文目光”去看待中国文化和表现中国文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