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平顶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曾经荒野滩涂的前海,如今满眼繁华;曾经生物完整性指数一度降到最差等级的长江,现在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曾经是戈壁荒滩的“干沙滩”,变成了发展动力持续提升的“金沙滩”……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下,处处欣欣向荣,跃动发展活力。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世界罕见。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念好协调发展的“真经”,既要东部率先发展,也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让不同地区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高发展系统性、耦合性、均衡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实践表明,只有在因地制宜培育和激发区域发展动能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才能发挥好各地区比较优势,跑出区域协同发展的“加速度”。

    (摘编自辛识平《下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海外网2021年10月28日)

    材料二: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在落地生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业内人士表示,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形成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效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了国土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主体功能明显的区域经济版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勾勒了未来15年至30年我国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发展极,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并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孕育新动能的关键所在。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表示,上海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14个,并且联动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

    (摘编自梁倩《新增长极加速崛起 区域协调发展纵深推进》,《经济参考报》2021年11月12日)

    材料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双城经济圈”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力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科技、政策等区位优势,为打造成渝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提供了基础条件。“巴蜀文明”发展到今天,以餐饮文化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正逐步形成,“成渝”美食近年来在重构消费生态、汇聚多元消费业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上不断创新轨迹。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多“圈”联建,“圈”“圈”整合,从而助推“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的形成,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恢宏画卷正在神州大地绽放新的精彩。

    (摘编自许华凌《双城经济圈: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又一“力作”》,人民论坛网2021年10月29日)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江从生物完整性指数降到最差等级到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以提升发展活力。 B .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我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差别大、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重要举措。 C . 上海走科技创新之路,建成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个,并且开展科技联合攻关进行区域联动,成效显著。 D . 作为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的发展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已经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一大“力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因素。 B . 新形势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使区域经济版图国土空间布局更优化。 C . “成渝”美食形成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在重构消费生态、汇聚多元消费业态、打造新型消费场景上不断创新。 D . 通过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人文、科技等区位优势,成渝地区多“圈”联建,助推“双城经济圈”大格局的形成。
    3. (3) 区域协调发展向纵深推进的举措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