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2九下·南海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直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度。

    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亲眼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陶行知先生不愧为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③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和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围。

    (节选自《理直何必气壮》,有删改)

    材料二:

    ①人占了理,讲起话来自然底气充盈,往往不给对方留一点余地和情面。殊不知以这样的态度讲话,常常损人颜面:以这样的态度为人,往往失了君子风范。所以理直也不必气壮,不妨豁达一些,心平气和地说话,待人。如此一来,既不伤人心又不失人情,最终使人心服口服,从心底里感激和敬重你,岂不更好?

    据说 , 周作人家里以前有个雇工,负责采购之类的杂活儿,有爱贪小便宜的毛病。当时用钱,要把银元换成铜币,时价是一块银元换460铜币。很少理财的周作人一次与同事聊天时偶然谈及此事,坚持认为一块银元能换300多铜币,并说自家雇工一向就这样对他讲的,同事笑他受了骗。后来,他回去经过一番调查,发现事情果真如此。于是,一天晚饭后,周作人把那个雇工唤来,委婉和气地说:“因为家道不济没有许多事做,你还是另谋高就吧。”对方做了亏心事,自然心虚,当即苦苦求饶。周先生见了。心一软,说:“唉,刚才的话就当没说,不要在意,要是想留下就留下吧,以后改掉便是了。”后来,那个雇工彻底改掉了毛病,与周作人一家相处甚洽。

    ③得理时,讲话的最终目的是明是非,道善恶。是要让对方心服口服。进而改正错误。而非以理压人,以理制人。倘若不依不饶,恶语相待,即使你再占理。也会令理亏之人觉得你是在以理压人。所以,周先生理直气不壮,和和气气,点到为止,处处为对方着想,并且给了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最终使其改邪归正。胸襟博大,厚德载物,这般君子气度,如何能不令人敬重、信服?

    (节选自《理直不必气壮》,有删改)

    1. (1)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第①段提出论题,并引用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而要理直气和,方能够体现涵养和气度。 B . 材料一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为了说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陶行知不愧为人民教育家的观点。 C . 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的词语“据说”,意思是根据别人说,表明文中所举的周作人事例的真实性并不确定,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D . “理直气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符合人们的认知,然而两则材料却说“理直不必气壮”,这能够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2. (2) 议论性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有时会使用某些词语,如关联词,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试从材料二第①段中找出一个这类的词语,并具体分析其作用。
    3. (3) 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说说为什么“理直不必气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