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火星是天穹上的一颗红色亮星,我国古代先人将其取名为“荧惑”;古罗马人称“玛尔斯(战火之星)”,玛尔斯之名被国际社会沿用至今。早在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使观测火星,开创了人类用科学仪器研究火星之先河。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亚帕雷利斯基曾利用望远镜对火星观测,认为看到了火星表面上的运河体系,这引起了人们对火星是否真有生分存在这一话题的浓厚兴趣。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火星探测结果都证明火星现在没有任何生命活动的迹象。尽管如此,人类并没有放弃对火星生命活动信息的探索,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相似的行星,人类了解火星对研究地球早期历史和生命起源有着重要价值,也对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火星探测器是一种用来探测火星的人造航天器,包括从火星附近掠过的太空船、环绕火星运行的人造卫星、登陆火星表面的着陆器,可在火星表面自由行动的火星漫游车以及未来的载人火星飞船等。1960年,前苏联向火星发射了“火星1A号”探测器,它是人类探测火星的开端,1964年,美国成功发新“水手4号”火星探测器,它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功到达火星的探测器,随后美、苏、欧、日等国相继发射了数十个火星探测器,但迄今为止成功率只有一半左右。2020年7月30日,美国“毅力”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并在火星杰泽罗陨石统内以壮观的“空中起重机”方式安全着陆,2021年“机智”号直升机搭载”载力”号火星车成功降落在火星表面。中国火星探测事业起步较晚,2011年中国研制的首个火星探测器“莹火一号”同俄罗斯“福布斯一土壤”号探测器一起搭来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然而由于搭载的俄罗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测器出现故障,“莹火一号”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宣告失数。之后,随着中国大型运载火箭和深空探测网等瓶预取得突破,2016年中国规划自主发射火星探测器,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我国涛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升空,本次探测任务一次性完成了“能、落、巡”三大任务,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城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摘编自欧阳自达,肖福根《火星探测的主要科学问题》)
材料二:
“萤火一号”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它是一颗人造卫星。由于我国火星探测测控能力不足和大推力运载火箭技术薄弱,“萤火一号”只能搭载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之后在飞行过程中,“福布斯一土壤”探测器主发动机启动失败而无法实现变轨,未能脱离近地轨道,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宣布发射失败。
虽然“萤火一号”没有实现奔向火星的梦想,但是科研人员深刻地体会到了火星探测之难。在“萤火一号”之前,我国还没有一个专门研完火星的团队,甚至还没有一本关于火星的教科书,“萤火一号”之后,国家不但组建了相关的科研团队,翻译出版了关于火星的教科书,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科学目标和探测方案,为今后我国自主火星探测培养了人才队伍和奠定了基础。小小的萤火虫点燃了中国人奔向火星的激情,科研人员在这之后,建立了可以远达火星轨道的深空测控站,不断破解技术难题,迈出了中国深空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摘编自吴季《“赏火一号”不能忘记的“探火”历史》)
材料三:
在我国航天发展史上,“天问一号”任务实现了“六个首次”:一是首次实现地火转移轨道探测器发射;二是首次实现行星际飞行;三是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软着陆;四是“祝融”号火星车实现地外行星表面逃视探测;五是首次实现4亿公里距离的测控通信;六是首次获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学数据。
与月球探测任务相比,火星探测需要面对很多难题。例如4亿公里的遥远距离;火星大气稀薄,受季节、昼夜、风暴等影响,气候非常不稳定;火星表面地形复杂,遍布岩石、斜坡、沟壑等障碍物;火星尘暴较地球更为严重,而我们没有火星大气模拟实测手段,也没有经过飞行验证后的数据等,中科院参研“天问一号”任务的13家单位,在地火远距离大数据量数传,高精度,低时延,多目标干涉测量及定轨预报,关键有数载荷研制和数据处理技术,特种航天材料研制等方面,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并取得了成功、之后我国有望在火星相关研究领城取得一系列原创科学成果,“天问一号”中“天问”的命名源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违求的坚初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家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水无止境。
(搪编自苏萌《解读“天问一号”:中国人为什么要探测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