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湖北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艺术形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融合、交叉、难以分类的趋势,新艺术形态顺势而生。

    回望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留下了一长串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变的足迹,艺术因工具变迁更加精彩。每一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每一次艺术的重要变革,都离不开新科技文明的推动。如果没有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出现,就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绘画的兴盛;如果没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将无法诞生,更别提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二维到三维、从真人到CG的演变了;如果没有机械转台、投影设备、多媒体屏等舞台装置,舞台艺术的呈现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艺术创造者的视野与艺术灵感因科技要素的刺激不断拓展,新要素的灌注往往也给艺术受众带来崭新的艺术审美体验。画家陈丹青说:“艺术跟着工具走……一切取决于那件工具发明了没有,人发明什么,就会有什么艺术。”艺术发展总是因工具、手段的丰富而变迁成长,从艺术内容到表现形式,从古老的传统艺术到新锐实验派,都在融入新技术文明的潮流下获得再生。装置艺术、城市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设计等,都是伴随着生产力催动下的文明变迁的脚步而生,借助新艺术的载体和介质,记录下一个时代思想的面貌。

    传统艺术有了新工具的“点化”,被赋予了新生命并创造出了新鲜艺术体验,其艺术表现力和表达形式也变得更震撼、更强大,新艺术场景的营造给予观众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和视觉盛宴。曾经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焰火作品“大脚印”而家喻户晓的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于2019年担任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焰火总导演,他以独具的艺术创意与视觉特效设计,化传统为神奇,借助先进数控技术,用传统烟花神奇地演绎了“70”“人民万岁”等字样,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强大的艺术力量把观众带入了火药爆破艺术的震撼空间。同时,借助技术工具和艺术新场景可以突破社会和自然的物理空间局限,二维空间可以变成三维立体空间,静态画面可以成为加入时间线的真实生活镜像。凤凰卫视、故宫博物院一起打造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让宋代汴梁的市井生活活了起来,角色代入感极强,虽历千年犹身临其境,似乎听得见市声攘攘,让人们不知不觉沉浸在历史回响中。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让千年的壁画动起来,走进大众视野。艺术借数字技术的一臂之力,悄悄带来了一种文化观览方式的变革。

    如今电影艺术实现了从2D到3D的转换,极大地拓展了文化空间,改善了角色环境的立体呈现效果。2009年,全球首部将IMAX和3D技术结合的电影《阿凡达》上映,影片颠覆了人们对电影的认知。新的艺术形式超乎人们的想象,新的科幻电影更加炫目多彩,开拓了人类认识和审美的疆域。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在科技变革中不断调整更新,丰富着艺术理念和美学选择,不知不觉间也改变了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艺术表现力也因为技术加持获得了超能动力。

    (摘编自高宏存《艺术因科技发展赋能更精彩》)

    材料二:

    新媒介对创作生产全方位的重塑和影响,使当前文艺呈现许多新特点、新趋势。

    文艺创作的新类型、新形式不断涌现。比如网络文学就是新媒介催生的文艺新品类。数以万计的在线作家以日更两亿宇的速度,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小说创作规模和文学传播奇观。有研究者指出,中国网络文学有望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在视频领域,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新鲜形态层出不穷,丰富了人们的文艺生活。

    创作者对受众需求的把握更为准确,文艺创作更加有的放矢。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的信息“窄播”使传播效率得到全方位提升;由于在线及时互动,创作者得以把握用户心态,了解粉丝需求。因此,无论是视频网站精细的内容分类,还是网络文学的创作类型,都能与其受众精准匹配。跨媒介艺术消费更是强化受众的深度体验,一部优秀的系列作品可以根据不同媒介有针对性地定制和分发内容,有效吸引不同受众群体的支持。

    文艺创作成为跨越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行为。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取长补短与互相借鉴,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媒介间相互依存、彼此帮助的特性,使文化艺术产业链不断延长、愈加完备。比如,一部优秀网络小说,可以延展出影视改编、动漫制作、游戏开发、音频传播等产业链。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出版后,各种版本的衍生品纷至沓来,话剧、电影、电视剧风行一时,相关游戏改编和视频混剪数不胜数。新媒介语境下,全产业链开发已成为文艺生产的常规路径,每一个新文本都对整个故事做出了独特而有价值的贡献。

    (摘编自陈定家《新媒介赋能文艺创作生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艺术谱系的发展中,艺术随技术发展而演变、因工具变迁更精彩,新科技文明决定了新艺术形式的诞生和艺术的变革方向。 B . 随着科技要素的刺激,艺术创造者不断开阔视野,其艺术灵感被激发,艺术受众的艺术审美体验也常常随着新要素的灌注得到更新。 C . 传统艺术只有被新工具“点化”了,才能焕发新生命,创造新艺术体验,增强艺术表现力,丰富表达形式,从而带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享受。 D . 信息“窄播”利用大数据技术,使信息定位更精准、信息传播效率得到全面提升,创作者也能由此把握受众需求,使作品更有针对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艺术与科技紧密相连,如文艺复兴绘画的兴盛离不开解剖学和透视学的出现,电影的诞生必须有摄像技术及数字技术的支持。 B . 凤凰卫视等打造的动态清明上河图,让来代汴梁的市井生活活了起来,使观众身临其境,可见借助技术可突破一定的局限。 C . 科技变革使艺术形态与艺术观念不断调整更新,使艺术理念和美学选择不断得到丰富,受众的艺术审美心理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D . 数字技术方便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走向更具综合性的融合创新,因此文艺创作将来就没有艺术门类的区别了。
    3. (3) 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2015年台北小巨蛋体育馆内,早已玉碎珠沉的邓丽君借全息投影“复活”,与费玉清等人同台献艺,观众得以目睹一代佳人的风采。 B . bilibili“2019最后的夜”新年晚会上,虚拟偶像洛天伊与著名琵琶演奏家方锦龙合作了《茉莉花》,打破了虚拟和现实的边界。 C . 我国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由广州大剧院与腾讯联手打造,完全以网络为表演空间,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演艺形态。 D . 人工智能已渗透到艺术创作领域,“小冰”可作诗绘画,AI作曲进入商用阶段,人们担心人工智能未来会成为人类职业的替代者。
    4. (4) 材料二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概括。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受众,但提及受众的目的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